阿凡达和中国电影
2010年04月12日 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父母去看《阿凡达》之前其实有点犹豫,他们不懂英文,在纽约又不可能有影院放映带中文字幕的版本,不过能在世界上最好的IMAX影院里看一场世界上最热门的电影对短期到访的他们还真是个不小的诱惑,两人在10分钟“去还是不去”的讨论,5分钟剧情简介的恶补,半个小时的地铁车程之后就戴上了特制墨镜坐在AMC剧场里了。2小时42分钟之后,他们心满意足地走出剧场,很为自己在没有语言辅助的情况下看懂了一部英文大片而得意。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向老公推荐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的经历。他不懂中文,我的DVD又没有英文字幕,在经过剧情简介的准备工作之后,我摁下录像机的开关键,还没演到一半他就睡着了。“这是个好片子,但这样看太受罪了,下次你找个带字幕的版本给我吧。”他说。

《阿凡达》和《我的父亲母亲》剧情都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讲清楚,两组观众中,我老公是个十足的影迷,而我父母已经好多年没进过电影院了。前者在这个“无字幕外语片观赏比赛”中的败北只可能是由两部电影本身的表达方式决定的。

不过,这个比赛结果却有两种可能的解读:你可以说由致臻完美的3D技术打造出来的《阿凡达》已经达到卓别林时代之后无人能及的“不着一字,直指人心”的高度。你也可以说除去光彩夺目的技术因素之后,《阿凡达》其实所剩无多,以至于语言的缺席对它并无大碍。

后一种说法听上去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熟悉美国科幻片的影迷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道理 。《阿凡达》虽然把人类从常见的受难者角色改为侵略者,把保卫战的地点从地球改到潘朵拉,但故事情节脱不开末日洪荒,英雄救世的好莱坞模式,影片中的人物造型也让人想起他们在《星球大战》、《侏罗记公园》、《魔戒》里的那些一脉相承的亲戚。就连它迅速膨胀的票房,也跟这部电影的高票价紧密相关,其实按照售票数量看,《阿凡达》目前在世界电影史上只排在20位以后。

不过在中国,很多影评人和电影人似乎都被《阿凡达》的光环魇住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部片子也可以走下神坛,而是忙着惊慌、失落、自责和“忏悔”,好像没能创造出《阿凡达》式的辉煌成了中国电影人的原罪。

其实,我在美国的十年,亲眼目睹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今昔之别。冯小刚在 《不见不散》中借男主人公刘元的口自嘲说:“什么第七代,第八代都没人看,在洛杉矶就别提咱那电影。”这部影片在1998年摄制的时候,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但2001年《卧虎藏龙》横扫奥斯卡四个奖项之后,中国电影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亮相,中国名导演和影星们走在美国的街头也开始被主流记者围堵或被狗仔队跟拍。《纽约时报》影评人Manohla Dargis在2004年底的一篇评论中就写道:“中国改革开放的迅疾步伐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中国的电影人现在开始和国外的同行竞争,这当然也包括好莱坞。”

当然,中国电影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中国电影人来说辨清方向也许比拼命向前赶更重要。中国电影在技术和资金上很难与好莱坞抗衡,就算赌气再造出一个《阿凡达》也不过是拾人牙慧。在这场角逐中田忌赛马的战术可能比还以“其人之道”更有效,《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到访中国时已经指明了中国电影的强项:“中国电影导演喜欢动作片,也喜欢拍爱情片,但尽力展示美感,这是好莱坞缺少的。”

这种美感依托的是细腻的描绘和能够触及心灵的情感波澜,是从中国文化曲径通幽的深处渗出来的,单靠技术无法完全复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高科技时代,平心静气的沿着这条老路走,听上去好像很不时尚,但 《阿凡达》里掌握了高端武器的侵略者最后还是败在纳美公主的一支箭下,对中国电影人,这支箭可能就是通向柳暗花明的路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