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想摆脱书
2010年04月12日 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有人第一次到你家,看见你那极为可观的藏书,肯定会问:你读过全部吗?这曾经是个让我头疼不已的问题,直到我读到本雅明面对同样窘况作出的巧妙回应:你会每天都用到自己收藏的瓷器吗?不过,时间一长,这个回答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同一个问题每次都有人问,但是我每次同样地作答就已然失去了乐趣。

《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让-菲利普·德·托纳克编,吴雅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定价:29.00元

幸好,今天翻一本好玩的《别想摆脱书》,对于“你读过全部吗”这个问题,我又多知道了几种备用答案。第一种回答是老实认错型:“比这还多,先生,比这还多。”第二种是狂妄自大型:“不。这些只不过是我下周要读的书。我读过的书都在大学里。”第三种是挑衅型:“我一本都没读过。不然我留着它们干吗?”第四种是谨慎型:“您知道,我不读书,我写书。”第五种是绝对型:“我绝不会读。我可不想受到这些我要去评判的人的影响。”第六种可归纳为知识型回答:“藏书不一定由我们读过或者将读的书组成。这是一些我们会读的书,或我们可能读的书,即便我们最终可能没有读。”最后一种答案同样可归纳为本雅明式的回答,不过不是把藏书比作瓷器而是比作葡萄酒:“藏书类似于藏酒,没有必要把酒窖里的葡萄酒全喝了。”

以上几种好玩的答案有的来自于艾柯,有的来自卡里埃尔。安贝托·艾柯(可恶的不统一译名,翁贝托·埃科)自然不用过多介绍,意大利国宝级的学者和作家,在国内也有众多拥趸,中文版作品已出数种,影响甚重。

在《别想摆脱书》中,我们更为熟悉的是他藏书家的身份,拥有五万册珍贵藏书,其中很多还是“印刷初期珍本”——这个概念稍后再谈——另外一个谈话者是让-克洛德·卡里埃尔,我们很自然猜想到他也是一位嗜书如命的藏书家。这点并没错,但他另外一个身份更为引人注意,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西班牙电影大师布努埃尔的御用编剧,尤其擅长改编文学名著。作为藏书家的卡里埃尔拥有四万册左右的藏书,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这样两个爱书人聚到一起就算不给他们划下题目,你也可想而知他们会谈论什么,看看他们对话录的名字《别想摆脱书》就明白了,也难怪,除了书还是书。

本书对话的主持人是让-菲利普·德·托纳克,他的本意是想让两位藏书家谈谈网络和电子书出现是否会导致书籍的消失和灭绝。这样的话题对两位爱书人来说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并无新奇之处。之前,艾柯曾多次撰文表示光盘永远不可能取代书本。在他看来,图书只分为两种,一种用来查阅,一种用来品读。前者典型代表就是电话黄页、字典和百科全书之类,这样的书完全可以被多媒体光盘取代。另外用来品读的书则大大不同于那些实用性读物,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让人随意的拿到手里,躺在床上读,坐在船上读,在没有电源插头的地方读,以及在所有电池都耗尽的时候读,它们可以被随意地划上横线,折角,插入书签;它们可以在你昏昏入睡之际被新手丢弃在地板上,搁在胸脯或膝盖上。它们可以方便插入口袋,可以根据我们不同的阅读强度及频率拥有各异的外形,并会提醒我们还没读过它”。(《密涅瓦火柴盒》,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0月版)艾柯经常用到的比喻是,书籍犹如轮子,一经发明和创造出来,无论对其作怎样细微的修改,都无法改变轮子的特性,“书多方证明了自身,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比书更适于实现书的用途。也许书的组成部分将有所演变,也许书不再是纸质的书。但书终将是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