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伍德斯托克”:李安回归
2010年04月12日 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父亲”常常是李安作品里最有光彩的角色。也许不恰当,但我总以为,某种程度来讲,李安可以说是具备了一种张爱玲式的才能,在他不到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从容地、不费多少笔墨地捕捉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老者的精确印象,并且极富魅力地表达出来。当然,李安的“父亲”绝对是有类型可循的,比如《喜宴》,比如《饮食男女》,那种威严、善良、狡黠又略带自私自利的中国老人,在子女的生活里造成感激和焦虑的双重效应。

父亲和同志儿子的组合,李安不是第一次带给我们。《喜宴》里,母亲是涕泪滂沱的知情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不能说的秘密,父亲则早已不动声色地洞察一切;到了《制造克》,母亲完全不知情,父亲呢,似乎是个悬念,当人群中的儿子激吻过后,兀地回首,发现父亲原本坐着的椅子空了,是目击之后的倏然离去?还是早已离场?电影没有确切回答我们。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最后,是父亲鼓励儿子离开,因为儿子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台词很老套了,不过,有趣的正是这种面目含混的表述方式。

伍德斯托克老爹的暧昧立场,同李安老爹自己的暧昧立场是一致的。相比起《喜宴》,《制造克》在同志情的渲染方面,越发锐减了激情和直白的成分,让一切发生得静悄悄,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也许是因为相比起十几年前,李安自己更像一位老爹了。结果就是,伍德斯托克老爹尽管摇滚了一把,也绝不会因此激生出二度青春,老爹还是老爹,节制地与世同欢,宽容地装聋作哑。

所谓李安的回归,是多个层面的,不过,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恰恰是“父亲姿态”的回归。另外,导演自己的年事渐长使得这种作为父亲的角色感日益内化,电影则呈现出一种格外清晰的父子代际关系。因此,即便对于摇滚音乐节上年轻人的狂欢场面极尽铺陈,终究是“奇观”的意义大过感同身受。当然,这方面除了代际的原因之外,仍然有文化的隔膜在,让人始终觉得有点隔岸观火的味道,难以进入。

这种时候,就忍不住想念十五年前的李安,以及他带给我们的那些活生生的中国人面孔。《制造克》末尾,男主角似乎是从家乡造成的负累感中解脱出来,继而离开家乡。而在我私人的愿望里,还是盼望李安导演有一天掉转头来,续谱他的故乡恋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