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秋膘
苦夏终于结束,闷热感理应慢慢消退,但秋也立了,天气却未见凉爽。时不时滴答的雨点,偶尔吹来一阵微风,好像秋天比往年来得更晚。夏季胃口因为天气的缘故略显沉闷,亟待被唤醒,按老理儿来说,立秋一来贴秋膘,不由得眉头一紧,物质丰富的今天,秋天来了我们贴还是不贴?
秋膘不是贴的
“贴秋膘”是个性感的词,能从这个词看得见肥美、滑腻、油汪汪,闻得到肉香、听得到秋风、感受得到一阵微凉,桌上的烤肉滋滋冒着油。“膘”的意思是肥肉,但是这个字明显更彪悍,爱憎分明。
站在2010年的立秋,回望贴秋膘的历史,不过是一次对农业文明的凭吊,对农耕时代的缅怀,以传统的名义,延续着一种说法。事实上,在当代都市文明的关怀之下,“贴秋膘”早已经过了保质期。
这和中国人传统的吃有关。林语堂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写道:“出于爱好,我们吃螃蟹;出于必要,我们又常吃草根。我们人口太多,饥荒又过于普遍。”许多中年人的少年时期都是在饥肠辘辘怀着对肉食的无限憧憬中度过的,即便到了1980年,中国人年均肉食消费也只有20公斤。在这种背景之下,“贴秋膘”才显得含义深刻并且值得期待,暗含着一种幸福的仪式感。
然而在21世纪的都市生活中,吃肉不再有期待意义,人们更关注饮食之中的健康、营养,膳食中的合理搭配,于是有营养专家会告诉人们,立秋贴秋膘的不宜,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立秋后是生津养阴的好时节,高脂肪并不利于养生,倒是豆芽、菠菜、胡萝卜、芹菜、小白菜、莴笋等蔬菜,营养丰富又不容易让人发胖……诸如此类,算是一种营养意义上对贴秋膘食俗的纠正。
事实上,而今对贴秋膘心怀缅怀的多是一些老人,他们习惯在这一天排队去买天福号的肘子、吃一顿东来顺的涮肉或者烤肉季的烤肉,或者在家里小火炖一点五花肉。当“贴秋膘”这个动作随着食物的丰富而变得无足轻重时,它开始贴在文化的边上。
如同月饼、粽子、元宵,这些带有明显的节日属性的食物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一样,贴秋膘也会渐渐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在这一天,我们寻觅一些好吃的肉,寻觅各种制作肉食的花样,并非为了贴膘,只是因为立秋了,这么一个传统的节气,需要有一种以吃喝为载体的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