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启兵 摄影/胡祥瑞
之媒体人家
主人公的故事
主人公:陈文笔
羊城晚报摄影记者,从汶川地震,到甘肃舟曲,他用镜头记录这历史的一刻
孩子还小,只有不到一岁;母亲摔伤,还在住院之中……这些都不是理由。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时候,《羊城晚报》的摄影记者陈文笔,果断地处理好家里的事务,奔赴灾区现场,拍出了震慑人心的照片。他不满足于舟曲县城的狭小空间,徒步爬上了高山,以独特的视角拍摄出令人折服的照片;他还远赴十几公里外的小山村,从外围追求新视角,丝毫不顾半夜山洪冲毁大坝。有人心悦诚服地评价,这就是羊城晚报人!广东媒体的骄傲!
敢走“靓位”的摄影记者
如果只听到“陈文笔”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一个“文笔”非常好的人吧?但如果看过他拍的照片之后,恐怕会感慨:原来他拍的照片真不错。这就是《羊城晚报》的摄影记者陈文笔,一个“80后”年青的敢走“靓位”的人。
对于摄影记者而言,拍摄时的“靓位”每一个摄影记者梦寐以求的,有时甚至意味着一种境界。今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奔赴前方的陈文笔发回了《泥石俱下,舟曲满目疮痍》的舟曲全景照片,迅速引起了较大反响。照片是陈文笔用双脚爬上山后拍下来的,而新华社等一些中央媒体拍摄全景用的是直升机!
有业内专家评论说:“文笔的图文报道看了,精彩均在细节。震撼力不在航拍之下,还平添几分感人。这个位走得靓!”网上还有微博评论说:“文笔很有才华!羊晚骄傲!”甚至媒体的同行也赞许有加:“文笔,好样的,广东媒体的骄傲!”
其实,在去舟曲之前,文笔面临了家庭不小的压力。因为女儿还小,今年九月才满一岁,需要人照顾;而母亲因为照顾小孩又刚好摔伤了腰,起初家里人并不想让他去。但是安顿好家人之后,文笔奔赴了舟曲现场。
在晚报的5年来,文笔已经数次这样走“靓位”。拍摄“神州七号”返回舱回收时,为了近距离接近回收现场,他和同事一道在附近老乡家的杂物房守候的一夜,抢在返回舱落地时拍摄现场照片;汶川大地震时,他背着摄影器材,连夜徒步十多小时,是最早进入重灾区的地方记者之一。
走进陈文笔的家,门上还贴着大红的“囍”字。结婚已经3年多了,女儿也已经满一岁了,但似乎主人还舍不得把这个大红的“囍”字摘掉。家里的客厅墙壁上挂满了很多艺术作品,有民族风格的染布,也有他和妻子的艺术照片,就连他电脑桌面的女儿照片也充满了艺术色彩……我们步入的仿佛不是一所平常的百姓人家,而是一个展览厅,每一个角落和每一样饰品都有故事可叙。
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浪漫不羁”的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家显得相当眷恋。文笔说:“以前体会不深,没有切肤的感觉。现在有了孩子,才有了家的感觉。虽然已经结婚了3年了,但其实我们这个家庭还是个很新、很新的家庭。我还要好好学着怎么当个好丈夫,当个好父亲。”
今年全家中秋团聚,是十年中的第一次。对于自己的家人,他只有一句最朴实的话:“感谢他们。”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陪家人一起去旅游。(黄启兵)
黄启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