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理想照进现实
2010年09月28日 10:41 中国文化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第四届北京美术双年展国际研讨会综述

望京街(油画) 徐晓燕

环境污染(摄影) 穆阿拉·居尔莱(土耳其)

本报记者 严长元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相较于上几届双年展来说,其“生态与家园”的主题更具全球性,而它所激起的关于全球自然生态以及精神家园的讨论也更为热烈。但记者最大的观感却是,无论展出的众多作品,还是各国艺术家讨论的话题,都比任何一届展览显得更为沉重——健康生态、和谐家园在今天,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愈发遥远而珍贵。而比显性的自然生态危机更值得焦虑的,是隐性的人文生态危机——人文精神的缺失、道德自我约束机制的松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在9月21日召开的北京双年展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印度等国的众多艺术家和中国的专家学者一起,就艺术在面对“生态与家园”这一命题的立场与思考进行了深入探讨。

反思艺术的使命 回归艺术的原点

如何控制碳的排放量似乎是科学家要面对的问题,讨论气候问题的《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会议背后反映的是政治较量……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但是,今天的当代艺术家往往喜欢充当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乃至科学家的角色,试图介入并干预世界变革。“与其做外行的问题解决者,不如做感悟艺术的真正的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林木则提出,艺术家不如回到艺术的原点,通过艺术取得共鸣,去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次展览“生态与家园”的主题,将生态关怀与家园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文化视野,深化了展览的精神内涵。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长江指出,这一主题意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

中国作品多呈示现实 外国作品重解决方式

物种灭绝、工业污染、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无人幸免,但艺术的表现方式却可以有所不同。本次双年展上,国外作品398件、中国作品164件,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漆画、雕塑、装置、影像及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但架上绘画仍为主流。

或直接取材于现实的自然灾难,或借助传统艺术形象来加强艺术表现力以表示良好祝愿,或通过人的形象与活动,传达出对和谐境界的向往……总体上中国作品在揭示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批判破坏行为之恶劣方面,呈现出视野广阔和视角多样化等特征。这从傅申年的中国画《五月重生》,广廷渤、刘剑英、吴静雨、高阳的油画《时间·生命——5.12汶川祭》、朝戈笔下质朴的蒙古族少女和闫萍描写民间戏班演员的《传情》等作品中均可看到。胡明哲用亚麻布、岩彩、箔、纤维制作的《生长的都市》,灵感来自北京街区高大的玻璃幕墙,它们反射出不断扩大的都市景象,警示人们关注直线发展观带来的问题。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特别指出,本次双年展上的“版画、水彩、漆画、雕塑和综合材料”等中国作品十分注意本画种语言的特性,是对许多画种一味追求大画面、大主题而向油画看齐、雕塑既不雕也不塑等现象的纠正。

与中国作品更多呈示现实、歌颂自然、表达祝福等相比,外国艺术家作品在提出问题后试图以艺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显得略有不同。智利的费尔南多·梅洛呈现了乡间奇特的风景,神秘却引人入胜,表达了重建与自然轨迹相联系的生态链的愿望,作品中拉紧的绳索构建了基本的理性思维模式;而从朱伦·伯克的设计中可以看到,胡萝卜种植园代表着以人为尺度的经济模式,该模式是以打造健康合理生产链为目标的有机可持续性农业运作方式。

艺术模仿自然 还是自然模仿艺术

但现实却是,一方面艺术家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世界,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艺术家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创作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与自然相悖离的形象。法国艺术史家、国际艺术史学会秘书长蒂埃里·杜夫海纳以中国的“麒麟”为例,通过对当代艺术中混杂与比拟艺术手法的讨论,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悖论,即人类某种程度上试图控制自然的欲望。奥地利当代艺术策展人卡琳·齐默女士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即在艺术当中究竟是自然模仿艺术,还是艺术模仿自然?

无论是中国的评论家还是外国策展人,他们都表达了要保持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不要让权利和欲望过分膨胀的态度。传统中国画曾经恰当地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但是在高度城市化的后工业文明中,中国画的审美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美术评论家尚辉指出,传统中国画着眼在自然山水与花鸟中对于独善其身的精神放逐的表达,但20世纪的中国画也在现代性的转型中因实现人文关怀的诉求而失去了传统文人画精神家园的抚慰作用。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化已让人类远离了自然生态,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山水画与花鸟画所表现的自然生态都是虚拟性的,即使艺术家偶或为创作而走进真山真水,也仍然是携带着城市文明的观照方式去审视自然生态。画家常常通过对自然山水与花鸟的表现寻找那样一片内心的宁静。

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 “精神家园”

针对非洲大陆存在的贫困、饥饿、污染等各种现实问题,塞内加尔的艺术家欧塞伊诺·韦德表示:“我们要展现非洲的艺术和美术,展现在非洲一切美的存在、善的存在和好的存在。是时候让非洲人自己来谈他们的美学了,而不是在被排斥的情况下谈他们的美。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关于“生态与家园”的主题与艺术理想,印度艺术家拉杰卜·巴塔查尔基谈到了“冲突”。“我们一直在考虑转型期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在这个转型期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包括本土的冲突,以及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我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就考虑到持续存在的冲突。”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找到这些作品的切合点,将城市的阴暗面和城市的闪光点连接起来”。

而中国学者的思考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北京的798。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博士认为,798是西方后殖民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典型呈现,它使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精神前所未有地退化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认为这个愈来愈商业化的798非常像文化上的“中国制造”——虽然它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中国制造的产品当中,不少是粘贴西方标签销售到全球的,中国的当代艺术某一方面的情形与此类似。而来自英国的“创意”模式,原本是以科技的模式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却因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表现出了以前卫艺术而非以设计为主的特色。

针对当今网络的不断发展,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提出了“网络主义”这样一个新词汇,他认为,网络主义正在逐渐演变成新的意识形态,并成为21世纪共同的文化特征,他的一份关于“80后”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调研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艺术领域里面,网络主义并不是任何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指它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方法,在现实的艺术运营当中,会对西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所谓的艺术世界的概念和系统提出挑战。”现实世界中有画廊、拍卖行、艺术博物馆、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6大元素。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里获得更多的观众和价值认同,消解了实体空间的束缚。这是全世界艺术创造者都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