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上赏魏碑
2010年09月29日 11:02 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碑亭

由济南向东驱车300多公里,就到了莱州。莱州云峰山东西横卧,绵亘十余里,九峰毗连。其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远远望去,如同一只硕大无朋的笔架,因此又有“笔架山”之称。

此山海拔不过300余米,山上留存的刻石闪耀着北魏书法艺术的光辉,自从秦始皇驾临以来,这里就成了墨客骚人挥毫吟咏之地。书法自然离不开毛笔,毛笔也离不开笔架,一座书法宝库之山,称之为笔架山是再形象不过了。

据文物部门统计,云峰山上共有刻石30余处,其中北朝刻石23处,宋代刻石10处,明、清刻石各两处,除一处明朝刻石在山之阳外,其余均在山之阴,可谓深居独处,藏而不露。刻石多处在突兀岩石之侧,以山势取之,大小不一,嵌空叠架,形态各异;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由山腰散布至山巅,形成天然碑林。这些刻石的书法水平之高、影响之深远,可与汉之隶书、晋之行书相媲美。而其数量之多,在书法艺术史上亦独占鳌头,使云峰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界圣地。

说起云峰山,必言郑道昭。郑道昭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被誉为“书法北圣”,与王羲之齐名。公元510年,年近六旬的郑道昭出任光州(今莱州)刺史。他先是在天柱山刻出上碑,接着在云峰山觅佳石复刻下碑,又常于公务之暇,谈经论道,吟诗挥毫,寄情山林,留下了《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题刻17处。其子郑祖述亦任光州刺史,往寻父迹,不胜感慨,亦有诗铭刻于摩崖,于是,形成了父子同山争辉之奇景。

在云峰山的诸多刻石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郑文公下碑》了,该刻石刊于公元511年,高2.65米,宽3.67米,位居山中刻石之首。碑文正书51行,行29字,计1236字,记述了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之父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由于石质坚优,刻工精巧,1400多年过去了,刻石字迹清晰可辨,点画棱角分明,雄风伟貌尚存。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魏碑之冠,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兰亭序》。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将郑道昭云峰刻石列为妙品,称“云峰山刻石,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评价道,云峰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开辟了一代新风。它所处的时代,是我国书体由隶到楷的过渡时期,而魏书正是这种演变轨迹的充分体现。

云峰山成为书界圣地,自然会引来各界名人纷至沓来,刘海粟、赵朴初、吴作人、欧阳中石、沈鹏、臧克家等名人都先后慕名而至,潜研书艺,为云峰山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墨宝,现藏于云峰大殿。

日本书法界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络绎不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