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装置 冯峰
《生产者》装置现场喷射出的气泡,吸引了很多小孩和观众的追逐。
冯峰和比利在他的影像作品前。
《W喷泉》装置 冯峰
最近,在53美术馆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东张·西望——比利·考维(Billy Cowie)VS冯峰”。英国著名艺术家比利·考维一直在世界各地进行国际交流展,在中国,他希望能和本土艺术家交流对话,希望能和本地的一位艺术家共同举办一个展览,于是,他选择了冯峰。他们以这种特别的展览方式搭建中西当代艺术交流、对话的平台,文化背景的不同,又使他们的作品“和而不同”。
比利两件作品《以肉体之名》和《独自空想》均为当代舞蹈影像装置的得意之作,艺术家别出心裁地以女性优美的舞姿和动作,巧妙融合3D立体投影技术,让观众体验一次如真似假、活在眼前的独舞表演。观众戴上展场提供的3D立体眼镜探入黑漆漆一片的空间,于近距离直视舞者的一举一动及神情。
艺术家冯峰也一直是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创作,这和比利的创作观念有些不谋而合,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强调观众的直观感受。相对比利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冯峰使用的是一些日常生活的一些物品和时下工业生产的一些材料进行创作,冯峰希望观众能看懂他的作品,能通过某个角度参与进去。
在全球大生产和全球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商标已经不单纯是商业的,变得更为复杂,尤其著名的商标已经带有某种号召性、引导性和强迫性。比利给冯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对苏格兰的夫妇,他的名字就叫“麦当劳”,他们想用他们的名字注册一个餐厅,结果遭到了拒绝。在利用商业符号进行创作上,艺术家显然有不一样的“特权”,冯峰在他的系列新作《W喷泉》和《生产者》中,借用妇孺皆知的商业符号及一些公共词汇进行创作,两个著名的商业LOGO,稍作变化成了人身体的一部分。相对以前作品对个人自身的关注,新作转变成对社会公共性的关注,对全球化的消费、文化殖民化的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但冯峰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只是简单的批评,而希望借用这种公共语言系统,使更多的人参与并对作品能有不同解读。艺术不是个小圈子,应该让所有的人能参与当代艺术,这也是冯峰一个主要的艺术理念:让艺术改变生活。 本报记者 陈运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