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设计让人喜欢
2010年10月28日 09:03 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每周一个话题,从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说起,引领健康生活,引发行业思考。

本周关注:不知从哪天开始,消费者们发现,有些设计师的建筑、室内或产品设计他们越来越看不懂,也不喜欢了。或过度追求风格忽略了功能设置;或严重哗众取宠失去了居住之本;或乏味平庸成了无法激发人心的鸡肋……到底是不喜欢,还是看不懂?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交流的障碍。

“为什么他的设计我不喜欢?”消费者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的设计他看不懂?”设计师也常常因此苦恼。

从无知到懂得欣赏,从感性到趋于理性,如今,国内消费群体对以“家”为主题的任何设计产品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认知能力,并即将完成由走到跑的跃进。与此同时,作为创造者的设计师们,也持续在建筑、室内和产品设计等方面下着功夫,希望用带有个人及时代符号的作品为我们塑造更多的可能与不可能。然而,好与坏永远是事实的两面,设计行业的发展至此,似乎遇到了瓶颈。

10月初,一场以深入交流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思路与对策的开放性论坛——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论坛于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相比眼下设计圈的浮躁和不稳定,笔者在这场论坛中惊喜地发现,有人对国内设计行业的状态和问题看得透彻,也愿意挺身而出做些贡献。其中,以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建筑、设计师余静赣和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梁景华为主,同样做了几十年设计的他们,身上拥有共同的特性:其一是先充实自我再服务他人;其二为永远比消费者多想一步,“领”着客人做设计。而这两大特性正是目前国内设计行业最缺乏的。

大环境之外,小环境也不容忽视。以独立、原创为名的产品设计师如今却成了北京主流家装公司的家居产品研发总监,姜晶与元洲装饰的合作不但给整个原创设计行业注入了强心针,也让消费者对家居配套产品的期待升了级。“疲惫和麻木要不得,学会换位思考做设计”正是姜晶想传达给广大设计师们的好经验。

脚踏实地的日常生活

催生更有价值的好设计

发言人:元洲装饰集团产品研发总监 姜晶

以“巧克力系列作品”被广泛关注,并成为国内屈指可数受邀参加米兰家居展的设计师,姜晶一直都与“独立、原创、个性”等标签词汇脱不了关系。而在她看来,从平面、服装、室内再到产品,无论自己身处哪一行,“设计”的方向与认知都可以融会贯通。目前她加盟元洲装饰,正在让自己的设计更加深入大众日常生活,从独立个体走向集体合作,从关注小众群体到适合大众口味,从有口碑没销量的家居小件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家居大件迈进。无论从哪方面看,姜晶的这一举动都证明了中国原创力量的成熟度、适应能力与受关注程度已大幅提升。

先关注市场后加入个性 心态成熟的设计师要懂得取舍

国内原创设计师的状态近几年有了很大变化,如果说另类与彰显是其最初状态的写照,那努力与市场对接,做出能卖出去并被大众接受的东西则是如今我们这帮原创设计师最大的心愿。加入元洲集团,为他们的家居配套产品把握设计方向和思路,或许有人会觉得姜晶是在向现实低头,可我却认为,这才是自己更加成熟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一个大挑战。

个性与市场,原创与守旧,到底孰轻孰重,又如何平衡是我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不过,多年在各行各业做设计的经验告诉我,个性化原创产品与市场化线上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一个心态成熟的设计师必须思路清晰、懂得取舍。因此,我选择先关注市场后加入个性,多为消费者考虑,满足基本功能和美观程度,然后再融入个性化元素。

习惯换位思考 “跳出来”做设计效果更佳

对门、橱柜、衣帽间等家居配套产品的技术层面了解不深,也并非专业的家具设计师,而我却成为了目前主流家装公司的产品设计总监。非专业,却拥有设计基础和较强的审美观,我想自己的优势恰恰在此,这种能站在客观角度换位思考,跳出来做权衡审视的状态,正好是家居市场最缺乏也最需要的。

行业化和模式化,这两个看似专业的词语其实是设计中最忌讳的。当一个设计师陷到程式化里出不来了,那他无论做多少作品也不会看到新希望。因此,我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总能习惯换位思考,站在一个有一定审美的使用者的角度,去看、去感受、去判断每件设计的可完成度和受欢迎程度。最近,我就正在对元洲的门、橱柜和衣帽间进行设计改造,明年大家将会看到与众不同的新产品。

“疲劳与麻木”是目前设计行业的最大隐患

或许因为旁观者清,当我以一个非业内人士向家居业内看去的时候发现,“疲惫与麻木”是目前家居设计业的最大隐患。消费者的诸多要求;一张张等待反复修改的图纸;或多或少的签单压力;并不能与付出成正比的收入,当这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类人身上时,相信他们也不会有太多心思和时间踏踏实实地做设计方案了。

“能做出满足功能,又让业主挑不出硬伤的设计就成。”如果每个设计师都秉持着这种想法工作,以做“行活儿”为荣,那家居行业又如何能有新发展?

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

是设计师的修行不够

发言人: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高级建筑师、庐山艺术特训营、十方建筑创始人 余静赣

设计方案一遍遍修改,却无法令业主百分之百满意。面对这个让多数设计师头疼的问题,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业内有着几十年经验,并于近年投身于设计教育方面的余静赣执著地认为,每个消费者最终总会找到一个能令其满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者,如果你不能满足他的需求,那一定是你的修为不到位,而非他无知。钟爱何种风格的人都有,也并非人人都懂得欣赏与品味好的设计作品,但一个好设计师却可以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自信的魅力让众人听信于他,非他的设计不用。如果你还不是这种人,就请先认清自己,然后抓紧时间自我升值。

不能“领”着做设计 就先“跟”着做设计

是绝对忠于消费者的喜好,还是将自己对设计的理解与想法无限放大,这个问题常令设计师们想不通。消费者问:“为什么他的设计我不喜欢”,而设计师也问:“为什么我的设计你看不懂”,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我认为,或许消费者对家居设计一无所知,对流行风尚全无概念,甚至不具备文化素养,但当他作为一个将长期居住在这间房子里的主人时,就永远都是对的。因为没人比他更清楚这样的设计方案是否适合自己。他心中的“好设计”或许没有同行人心中的专业、有品位,却绝对是最经得起推敲的。

首先要忠于消费者的喜好,如果你有本事让符合自己想法的设计方案同时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那就有“领”着做设计的机会。反之,如果你能力有限,无法将自己的理解与消费者需求相容,就只能遵循一个室内设计师最根本的做法——“跟”着消费者做设计,人家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放弃个人喜好。

先消费者之忧而忧 能主动多想一步的设计师最聪明

无论做哪一行“被动”都是大忌,设计行业尤其如此。如果用踢一下走一步的态度做设计,业主要间书房你就摆个书桌,想有个地方摆书,你就再放个书架,不肯主动多走一步,又如何取得认同与信任。多年的设计经验告诉我,先消费者之忧而忧,总是比他们多往前迈一步,替他们多想一想的设计原则永远最吃香。

比如,业主希望孩子能有个舒适的读书环境,那除了安全的空间、温馨的色彩、完整的功能这些基本配置外,你还应找机会跟孩子接触一下。如果是女孩,我会建议把书桌设置在房间的一角,再多添置些储纳空间,这样能在潜意识中培养文静内敛与勤收拾屋子的习性;如果是男孩,我则建议将书桌放在窗边,从小就让他们有开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思维。试想,如果你的设计方案能强化一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惯,那想不让人为其买单都难。

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国内设计师最应加强

目前,室内设计行业的现状是:无论高、中、低层的设计师都偏于浮躁,想以快取胜,缺乏耐性。其实,设计与音乐、写作一样,本就该是个“苦行僧”的活儿,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慢工出细活,但现在太多人将设计师当成一个风光又能赚钱的行业,在入行原因中,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几乎挤不进前三名。

如果问现在的设计师最应该补上哪几课,才能在迅速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对好设计的需求?我认为,艺术修养、心理战术和社会责任绝对榜上有名。各种电子设备和电脑软件几乎让设计师们成了高科技的“奴隶”,没有电脑无法做设计的现实是悲哀的,我希望大家能补上基本艺术修养这堂课,重新拿起纸笔,回归最初手绘图纸的做法,让你的设计方案留有更多的“人情味儿”;方案能不能通过,有时不完全与设计图有关,沟通方式和自信程度也会影响最终结果,许多设计师都因为缺了这门课而失败连连;社会责任看似很大,体现在设计上却可以很实在。你在设计上少玩一个花样,就少用了几块板材,更少砍了一棵树,日积月累你的社会责任感自然变得越来越强。

过度追逐潮流的设计

不会真正打动人

发言人:PAL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办人及首席设计师 梁景华

建筑、酒店、商场、样板间、普通家庭,作为最早一群涉足家居设计行业,并入驻北京、上海等市场的香港设计师,梁景华经历了国内消费群体从对居家设计的无知到疯狂,也经历了国内设计师们从抄袭、借鉴到原创的全过程。在他眼中,基本功跟不上和过度看重潮流风向是目前设计行业内的最大问题,当面对本身对自我需求就比较模棱两可的消费群体时,设计师本该扮演一个引导和强化自我意识的角色,而不是盲目服从和“被动”跟随。如不勤练“内功”,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信任的纽带与沟通融洽的桥梁将难以成形。

“被动”空间更需要“主动”设计

办公室、餐厅、商场、酒店等公共地点被称为“被动”空间,我们通常不会在没有任何目的性的情况下进入这类场所,这与习惯无关,却与空间设计有着密切联系。我常听身边的朋友抱怨,若非逼不得已绝不会走进某个公众空间,而当越来越多人有这种想法时,作为建筑或室内设计师的我们就不得不惭愧以对。其实,为公共空间做设计更难,你要满足的已不仅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的需求,揣摩大众口味需要花更多力气。

“为什么我设计的公共空间大家不喜欢,不买东西就拒绝进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当设计被贴上“被动化”标签时自然变得没那么讨人喜欢,太明确的目的性只会令身处其中的人更反感。你若能将公共空间像家庭空间一样对待,以舒适、便利、温暖、给人安全感为主线,并把自己也放到这个环境中去感受,变“被动”为“主动”,那效果就会大相径庭。

潮流堆砌难经推敲 设计隐形才显功力

参考众多国际设计潮流,辛苦做出的方案却被业主否了,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不实用,这种状况时有发生,“不懂潮流还意见多多”不少年轻设计师无法面对自己被否定的事实。对此我想问,这些被否决的设计真的是你为业主量身定做的吗,你又是否真的明白自己“抄”过来的潮流想表达什么呢?只是将潮流进行简单堆砌而没有理解、没有思想的作品最终还是难经推敲。相比之下我更推崇“隐形设计”,即不追求个性夸张,乍看上去好似无设计,但真正的设计含量却隐藏在室内各个功能区,能让居者实际体验到便利、舒适与人性化。

想得到认可必须随时补课

外功是对风格、潮流的把握和掌控力,内功是对结构和材料等的了解程度,是基本功。想成为有想法、值得信任的设计师,内功必须过硬。消费者时常发现,许多人对同一户型同一风格房子的设计方案都大同小异,符号化的元素不缺,各功能区也都有,但想看到些新意或改变却难如登天。我的看法是,当知识久不更新、内功退化时,自然只能在原地打转,想看到创新绝非易事。因此我希望,设计师们能利用空闲时间频繁更新自己对材料和空间处理方面的知识库,只有不停吸收新东西,才有成功运用到设计中的可能性。

本版文/王思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