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复杂变革中的中外画坛,时下可谓流派纷呈,奇峰迭起,歧见如云。而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当属娄正纲先生。
一书法是我国特有的高雅艺术,在世界艺林中独擅一格。古人云:“画道得而通于书,书道得而通于画;殊途同归,书画无二。”书画同源,即同在笔墨。笔墨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关键元素。书法通过其笔墨、线条的自由无穷的变化,不但可充分体现作者的艺术才情和文化精神,且亦熔铸成迄今中国最高端的一门造型艺术。
娄正纲先生3岁书画发轫,13岁成名,自15岁开始即在国内外连续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声名远播,饮誉五洲。1986年,娄正纲先生东渡日本,游历欧美,得以有机会广泛涉猎、鉴赏西方各绘画流派的作品,亦有缘对中西方绘画的传统与现状作深入地比较和思考。面对纷纭变幻的所谓国际当代艺术,她既不因袭传统,也不浅薄崇外,更不齿于庸俗与虚情。在潜心把握时代艺术精神的真谛中,斟今汲古,折衷中西,观澜溯流。眼界既宽,即见高致。艺术家的使命感,激荡起她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求变求新的勇气和力量。于是,她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依照自己独到的美学见解及浑厚的人文素质,认真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吸取营养,开始以书(法)道促画道、兼通书(法)画两道于一体的大胆尝试,以书(法)入画,以画辅书(法),以名言警句为内容。在书法、绘画、文采的水乳交融中,开了风气之先,迈出形成自家绘画面目的可贵一步。娄正纲先生在其创作的《心之书》、《心之绊》、《心之语》等系列作品中,充分张扬了中国书法特别是狂草的抒情及写意特性,自如地糅入现代“意象派”书法和中国一些泼墨画家的用墨技巧,大胆地打破中国传统书法结字体式规范,夸张奔放地经营章法、布局,精心而又率性地将自己对生活与生命,对世界与未来的感悟,转化成点画的跃动、线条的飞舞、虚实相映的黑白天地。做到亦画亦书(法),似书(法)似画,书(法)中有画,画中有书(法),彼此融通,妙合无垠。从而化物态为情态,变具象为抽象,使作品既有形象美,又有抽象美,实现了造型与表意的统一,达到了画家心灵与画面的契合。她的这种尝试和探索,得到了行家的广泛赞誉。
二众所周知,色彩是绘画艺术中最活跃、最具冲击力的元素。中国传统绘画,虽历来亦重色彩,但色彩中最强调的却是水墨,倡导“知白守黑”“水墨为上”,主张通过笔法和墨法的运用,使墨化为五色。故墨色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色彩。“笔与墨会,是为氤氲”。这种“以黑貌色”“墨为主调”的传统主张延续了1000多年,诚然成功地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亦张扬了画家的人文情怀与韵味、境界之美。但终因“有些极端和陈因少变”,到了今天,已不无遗憾地受到了诸多画派的挑战,亦不可避免地引起中国当代许多画家的反思与自省。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已自觉地认识到西方传统与现代画派用色大胆,追求色彩浓烈,强调色调对比的风格,值得中国画家学习、借鉴。
多年来,娄正纲先生在探索“以书(法)入画、书(法)画融合”的同时,以一个画家特有的视觉和敏感,带着“中国水墨”的传统基因,沿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方向,对亚洲、美洲、欧洲诸画派的用色特点与技巧,细加体验与品斟,毫无偏见地对其取精用宏,师长舍短,消化吸收,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她以西方油画的用色特点为主调,一方面,深究了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抽象派和表现主义画派对色彩的理解与追求,参照了中国所有画类的用色特长及中国版画对黑、白、灰三色的处理原则,打破中国传统绘画“墨为主角”的用色格局,代之“以色入墨、以色代墨、色墨并用、相互通合”;另一方面,她又认真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程式与规范,在用色的浓淡疾涩、干润枯疏方面狠下功夫。通过构图色彩的丰富变化,极力增加画面的质感、光感、空间感及色调的对比,加强作品的造型力度和视觉冲击力。与此同时,娄正纲先生在对色彩颜料的选用上,亦不拘一格。既使用一定的传统水墨,也借用水彩画、水粉画、油画的颜料乃至丙烯一类的化学颜料,实现了取色、用色的灵活与多元化。她创作的以“黄山、武陵源”为代表的一批风景画,构图清新隽永,磅礴大气,且色彩丰富,酣畅淋漓;她以“生命与爱”为主题的系列画,着色恣肆纵横,色调对比浓烈,画面在灵动中透着活泼、明丽。行家一致认为,由于在用色方面的突破,使她的绘画艺术又可喜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20多年来,娄正纲先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她深切地觉察到,21世纪将是东西方绘画艺术平等对话、东方绘画艺术复兴并再现辉煌的世纪。为此,抓住机遇,完成对中国绘画的“继承、吸收、重构与再创”,则是每位中国画家的历史使命。
为履行这一使命,这些年来,娄正纲先生不敢稍有懈怠,殚精竭虑,宵衣旰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积累、营造着自己的“胸中日月”。在创作思想上,她以一种大胸襟、大视野、大手笔的气魄,不断向纵、横两个方面挖掘、索取。纵向上,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绘画的血脉源流,不断夯实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应有的文化基础,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既不墨守狂负,也不妄自菲薄,认真找准并确立自己的艺术定位与坐标。为此,娄正纲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在蹊径,而在笔墨”“画气不画形,意在笔先”“不求形似,只求神韵”的理念反复进行了思考、梳理、消化,不断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规律的理解与认识,廓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奠定自己创新、开拓的基石;同时,在横向上,努力向西方艺术、向周边艺术的深度、广度开拓,既虚心学习又不盲目崇拜,接触所有应该接触的东西,吸收所有应该吸收的艺术营养。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外国艺术、对相邻艺术的把握、参照、超越的能力。据此,她再次对西方古典绘画的“求真写实”倾向及西方现代绘画对传统的反叛与突破的特点,作了清醒的评判与取舍。经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实践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内化”活动,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找到融合点,进而形成自己新的跨文化类型、跨绘画流派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创作实践方面,她则苦心孤诣地致力于对视觉图式的突破,即实现对绘画形体、构图的创新:一是在形体上将东方“线”的抒情性和西方“块”的立体写实性相结合,突出“块”,淡化“线”,间以“点”,极大地改造了画面结构,以不断增强作品形体的气势、力度和张力。二是在构图的总体把握上,她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本,消化、吸纳了西方诸画派对构图的经营与处理技巧。她最近几年的绘画构图,转以长方形为主,常常是块状泼墨,间以点、线,明暗相携,冷暖交错,图象盈天立地,整幅作品焕发出一种巨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三是在绘画内容方面,近些年她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重视借鉴中西方林林总总画派之长。在探索中,逐步改变过去偏于追求物象的外在形式,转而更加突出作品的内在意境,强调“写意”“抽象”与“印象”意味,进一步彰显画家主体的心灵感受,在所谓意象与具象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形式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同时,在对创作介质与工具的使用上,她亦不断试验、不断挖掘,既用宣纸,亦用画布及其他任何更有活力的材料;既用毛笔,亦用排笔及其他任何能增加表现力的工具。更为可贵的,是她敢于突破不同艺术疆界,大胆撷取相邻艺术的有用元素,不断从周边艺术中汲取创作营养,在引入、渗透中开辟、扩大自己的创作天地。2005年,娄正纲先生与日本音乐家、设计家、建筑家、企业家、纤维商家对谈、合作推出的巨制立体作品,就是她在这方面一次成功的尝试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四是在用色方面,近些年娄正纲先生又回归于水墨,但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脱胎换骨的重造与鼎新。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娄正纲先生对绘画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她最近几年创作的《和&合》、《意&象》、《日&月》、《是&非》与《自然》等系列作品,可谓是她上述探索、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初步实现了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的化合,集力感、动感、感性美与思想美于一身,完成了从东方到西方再回归东方的蜕变,从而开拓出她个人绘画艺术的又一新境界。
四在与娄正纲先生多年的交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或每每令人肃然起敬的,则是她作为一个纯粹艺术家的品格与风范。说她纯粹,就纯在她对艺术的执著与坚守。几十年来,娄正纲先生视艺术为生命。为了追求艺术的不断升华,她毅然走着一条“苦行僧”式的“修炼”之路。忘却假期,挤占节日,舍弃诸多个人情趣,牺牲几乎所有的个人爱好,把一切都献给了艺术。创作激情、灵感一来,她就一头扎进创作室,通宵达旦苦苦构思,夜以继日忘我挥洒,甘苦备尝,冷暖自知。当声誉接天时,她能保持住一份清醒和淡定;当遭受挫折、误解时,她又能耐得住寂寞与冷落;为人,讲操守,讲人格,讲人品,真正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事,则牢记一个艺术家的良心与本分,不图虚名,不事张扬,以身许艺,时久弥笃。古人云:“字如其人,画为心声。”正因为娄正纲先生具有了这些品质、个性与思想境界,才会有她在书(法)、画艺术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才会有其迥然不同于他人的艺术成就。
娄正纲先生纯粹的另一表现,则是她从未忘记、始终忠于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要重铸中国绘画艺术辉煌的历史使命。为此,她食不甘味、暇不接席,已无怨无悔地献出了自己40多年的年华。使命感赋予她不断前进、永不止步的动力源泉,也使她胸中拥有一个浩瀚、温馨的艺术世界。这种“拥有”产生了她对中国艺术,对外国与周边艺术公平、睿智的眼光,产生了一个艺术家宽厚、宏大的爱。娄正纲先生爱艺术,爱生活,爱友人,爱弱者,爱祖国,爱世界。为此,她不吝钱财,不惜精力,不畏人言,亦不屈世俗,勇敢而又坚决地从事着“爱”的事业。
写至此,忽然忆起一位著名诗人写给一位绘画大师的一首诗。窃以为在此借花献佛,将这首诗转赠给娄正纲先生,堪谓相得益彰:
绝顶览罢开境界,
穷尽源流自出新。
敢许丹青先天下,
中外画坛有此人。
权为序。
(张保庆)
★张保庆,酷爱诗词、书法、绘画并对其有较深入研究。已出版的作品有:诗集《抱清吟》、书法作品集《抱清集》、专著《沉思录》和《比较教育学》、译作《茶花女》等。
★此文为张保庆同志为《日月之心·娄正纲作品选集》画册所作的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