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之味,在麻辣之外
2010年12月03日 07:36 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龚鹏程

眼下的川菜馆子,大都以麻辣烫、麻辣火锅、水煮鱼、水煮牛肉、酸辣鱼等为号召,红油泡椒以刺激味蕾,令人食之汗窜舌酥。重庆更曾有人建议以其麻辣火锅作为其城市名片。我在杭州,见搬排歌舞新戏,说蜀人苏东坡到杭州做官,发明了麻辣烫。可见川味麻辣,竟已众口一辞。

其实,今之川菜,非昔日之川菜也。苏东坡发明麻辣烫这种笑死人的剧码,居然获得了大奖,足见今人颇不知史,亦不知味。

中国原生之辣椒,长在广东、广西和海南,是树辣椒,当地人曾用为调料。可是四川无此品,亦未以之调味,所用辛香,主要是茱萸,蜀中又称艾子。现在用的辣椒,乃是明末才由南美洲引进的观赏花卉,又称番椒。来成为蔬菜,写《聊斋》的蒲松龄,在其《农桑经》中列入花谱,到康熙年间编《广群芳谱》时就入了蔬谱。用它来调味,则最早见于朱彝尊的《食宪鸿秘》,大约在康雍之际。因此,东坡固然不可能发明麻辣烫,就是想吃辣子,当时也吃不着。

辣椒作为调料,逐渐普及,事在清朝中叶,初仅流行于江南。辣风入蜀,年代甚晚。乾隆间著名文人李调元所著烹饪善本《醒园录》,记录菜肴39种、制作调料24种、腌渍粉25种,就都不重麻辣,滋味反而接近江浙,如糟鱼、醉蟹、火腿、板鸭、风鸡等均是。

依相关数据推测,蜀中辣风,乃是清末才逐渐发展来的。后起者踵事增华,辣上加辣,乃形成如今这一局面。

辣椒用在烹饪上,就如白粉用在脸上。一白可遮三丑,故靓妆多恃粉重。辣椒之辛亦足以掩胁众味,因此做菜多用辣椒,是最取巧也是最能藏拙的办法。一般食摊,刀功、火候、食材、调剂、手法都没什么讲究,只要浇上了一大勺辣油,把人辣得晕头转向,味蕾麻烫,其余的自然也便无法吹求了。

到后来,索性菜也不炒,料也不调,一家伙全扔进一汪子辣椒花椒胡椒的汤锅里,稀里糊涂煮着就吃。烹饪技艺之门槛甚低,谁都可以开店。一般人喜其简便,亦乐于就食。于是麻辣烫、麻辣火锅等乃大行其道。

巴蜀饮膳之艺,遂因此而颇为真正的食客所轻,认为在四大菜系中,格品居下。而有些畏惧辣椒之霸道的人,又对川菜意存芥蒂,不敢问津,可说是两不讨好。在各地开四川馆的人也很为难,辣子放少了,就会有一知半解的客人来质疑:“不是川菜吗?为何不辣?”弄得只好拼命加辣,要让人辣得胃疼,让他见识见识川辣子的厉害。

但唐司空图《诗品》曾说:“味在酸咸之外”,川菜之味,其实也是在麻辣之外的。

如糖,江浙菜好放糖,众所周知。然制糖之术,实始川中。初用蔗糖,唐代中叶四川和尚才加工成类似现在的白糖,称为糖霜,见王灼《糖霜谱》。宋代以川中乳糖为贡品,据《本草》说,是以砂糖和牛奶炼制的,唯四川能做,销行天下。入在菜里,著名的有八宝锅珍,是用蜜枣、桔红桃仁等和糖,在锅里用菜油炒成。此外川菜所谓的鱼香、怪味、咸鲜、酱香、荔枝味、陈皮味、糖醋味也大量依赖糖调料,用得并不比江浙少。而以糖制成的各色甜品小点,更是精美繁多。此即非仅知川味麻辣者所能晓也。

川味也非仅厚重一路。可能恰好相反,川菜虽重滋味,但却本应是淡雅的。例如豆腐、粥都是川中常食。清人黄云鹄《粥谱》所载粥方237个,出于四川的就占了70几种,可见川人擅于做粥。豆腐各处当然也都吃,却也不像四川吃得那么多姿多彩,《调鼎新录》所列芙蓉豆腐、杏酩豆腐等,达73种,无怪川菜馆常以豆花庄为名了。还有冷面。杜甫在四川时,盛赞之槐叶冷淘,即是用槐叶汁做成的凉面,青碧色。宋代则有甘菊冷淘、水花冷淘等。这些东西,都是清素的,纵加调料,也不可能太过肥腴油腻。

再者,川菜之精华,亦不在大筵而在小吃。小吃著名的太多了,不能一一细述。我每回去四川,都喜穿街过巷、觅摊就铺去找小吃。有些古代记录有的,现在找不着了,如用三斗面擀一张比几间房子还大的饼;或白如雪、薄如纸,焦脆甜香的薄饼。有些偶然食得,念念不忘,如像面条一般,绵糯松泡的提丝发糕;薄如一层白纸包着龙眼般大小的馅心之龙眼汤圆;阆中可放半年而不变味的白糖蒸馍;小贩挑担,现做现卖的蒸蒸糕等都是。

可惜,所有美好的事物总要因岁月而变质而消失。偶尔去“龙抄手”等处叫几道小吃来尝尝,竟亦索然寡味。未来的川菜史,大概不免要走俗艳的路子了。

(《饮馔丛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龚鹏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