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不缺时尚,师傅们也努力跟上时代,学习新制作新发型。在门口也贴上了明星发型的时尚海报。
“人手剃胡须”将成为西关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将消逝。
小孩子头发是最难剃的,许多街坊都要找老师傅才放心。
剃须刀片很讲究,“刀肉”(与皮肤接触处)除了要薄、利,还要有“刀锋”,剃须刀必须在真皮上摩擦出刀锋,才能剃得贴切,顺滑。
11月29日,工人将镜子拆下的时候,也代表60多年的“群志”理发店将彻底在西关消失了。
墙上的老照片仿佛记录着这里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如今照片里的人都各奔东西了,“群志”也没了。
策划 张伟清
摄影报道 高鹤涛
——广州一间有60多年历史的传统理发店结业
“没想到做了近七十年的老店竟然做不下去……没有了,‘群志’没有了……”
华贵路这个西关老理发店的招牌,多年的风雨中显得十分陈旧,老店门口贴着时尚发型的美女海报,也许证明它也赶潮流。烫发机、风筒、染发用具等现代工具一样不少,但显得有些凌乱,员工正在看电视和聊天,店主杨师傅还在为前来理发的老街坊做手工修整胡须和鬓发。一位中年客人摸着滑溜溜的下巴问着以后怎么找回他,杨师傅一边收钱一边告诉客人新地址,然后略带伤感地说:“‘群志’没法跟着去了。”
许多广州本土的中老年人都知道七八十年代荔湾区西关的理发店,前进、江红、小美容、英英……已全部消逝,只留下记忆。白布上衣的理发师是他们的正式服装。九十年代体制改革后,“群志美发店”(前身为“华贵理发店”)转为私营,也成为最后的老理发店,随着租涨物升,经营不济,这近七十年的老店在苦苦支撑后,也已消失了。
当年老理发店的大师傅极受街坊追捧,除了能剪得一手好发型外,每人都有拿手技艺“人手剃须”。现在有些老师傅改投他处,而那些转型后的依然坚守本业的师傅们身上的白布上衣却一直没有脱下,没有离开他们的有手推轮椅、剪刀、剃刀,还有那把刮须刀……
“随着‘人手剃须’这一技艺的消失,也许以后在广州将不再会有了……”改制后主持“精明美发”店的王倩萍平日相当乐观,但提起这事,表情总是有些放不下。“要知道在英国,类似的剃须服务要收十几英镑,可谓响当当的一门揾食手艺。”她自七十年代初期的18岁的姑娘就开始做学徒工,月薪只有30.5元,师傅要求勤快灵活,每天倒痰罐、递剃须水、扫地、洗手巾、加煤、烧开水、洗头。学“人手剃须”,练顺手腕,在自己膝盖上当头练习刮剃,找家人亲友,整整学了三年,才让自己上手。
据了解,老城区里,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当日老街坊也少来理发。“忌理发日”前往光顾的人也甚是冷清,也许一些人追求着某些迷信。老理发店、剃刀手应该追求哪些信念,传统手工艺在自负盈亏的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人们日益的需求将成为师傅们挑战的难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