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开放同呼吸,与中国美术共命运
2010年12月14日 06:20 成都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学术主持人

孙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

到会理论家及专家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

刘龙庭: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编审、著名美术理论家

夏硕琦: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著名美术理论家

李宝林: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长、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著名中国画家

赵立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文化部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李树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前任美术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李一:《美术观察》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林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王志纯:北京画院研究员院长助理、著名美术理论家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美术学博士、著名美术评论家

李永林: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

赵权利:《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著名美术理论家

徐虹: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家

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著名美术理论家

徐仲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设计院院长、著名版画家

余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著名美术评论家

坚守内心与探索手法

成都画院的文脉系于此

李树生:此次画展名叫“坚守与探索”,坚守的就是这个文化阵地,也就是说,中国要有自己的东西,要画自己的画。“现代化”,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现代。怎么画出现代的艺术作品,怎么画出具有当今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是成都画院很多前辈一直在努力的。

李宝林:这次展览充分体现了“坚守和探索”这个主题,最重要的是坚守自己内心的感动,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成都画院的画家无论是画花鸟、画山水、画人物,都比较耐看,有吸引力,有真感情,有画家个人的内心感动。

赵立忠:画展题目叫做《坚守与探索》,李宝林之前说是守而不旧,我也认为成都画院的探索没有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度。成都画院做得非常好,我感觉很新鲜。

李一:这样一个画院在这里展出他们的画作,在目前美术界行政化严重的趋势下,是一股清风。不懂行的人喜欢看某某画院某大画家,而我们要看的是作品,这次展览上能看到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多媒体和书法,门类很丰富;参展人员从“20”到“70后”横跨了半个世纪,如已故的老画家朱佩君到现在的充满朝气的向洋等,这反映了画院30年来几代人努力、坚守和探索的过程。

王志纯:整个展览名为“坚守与探索”,一方面指需要继续坚守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画家的艺术个性,另一方面指探索怎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探讨和探索。

余丁:新中国的画院体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除了坚守传统以外,也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手法,曾经担当过中国画拓展者的身份。近十年来,究竟画院应坚守什么、探索什么?从这次展览的整个布局、作品选择,可以看出成都画院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由传统单一画种走向多元的一种探索,也是画院面对新世纪、面对新时代必须接受的艺术和文化挑战。

开放、包容、学术

成都画院领风气之先

林木:在全国的画院里,成都画院是比较别致的一个。它的门类很多,以国画为主,油画也很重要,还有版画、影像、多媒体等。

孙克:成都画院的画家非常幸福,有那么好的环境,在四川文化深厚积累的地方,画家可以安心在那里进行创作,可以创作出非常精美的作品。在我们全国画院条件不同的背景之下,成都画院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不仅仅是自然条件很好,而且画家们非常有才气和才华,建院30周年以来各位画家都在兢兢业业地努力。

邵大箴:成都画院是在画传统的中国画,花鸟的、写意的、工笔的等,未来很有潜力,尽管大家看到的不是成都画院的所有作品,但从参展的画作里就可以感受到新的气息。此次参展画家们具有相当强的表现性,不论什么样的形式,他们都可以突出地方的味道。这说明画院领导比较宽容,对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样式都有很宽泛的探索。

陈醉:这是30年的汇报,可以看出成都画院是一个多元共存的画院,也是一个注重基本功训练的画院,一个善于思考的画院,一个善于吸收外来艺术优秀手法的画院。

刘龙庭:成都画院很好地坚持了学术性,而不是只讲传统等东西。另外,女画家在成都画院里面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并且独领风骚。之前有朱佩君院长,现在有高晓笛、李青稞、向洋、姚思敏等薪火相传。

邹跃进:这个展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美术界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是方方面面的成就。不管国画、油画,还是多媒体的当代艺术,成都画院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美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赵力忠:看完画展的第一反应是惊叹成都画院果然卧虎藏龙,姚思敏、何多苓、李青稞在全国都是有影响的。而整体来说成都画院建院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不但立起来了而且立的很茁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诸位提的建议,加强了学术研究。

裔萼:首先向成都画院致敬,这个精彩的画展为中国美术馆增光添彩,让我们在面对买票进入美术馆的观众时更有底气。在美术馆三楼有很多团体性、综合性的展览,但是像这样高水平而且特别有设计感的美术展览并不多见,感谢成都画院的老师们,也感谢成都画院筹备展组。其次向以李青稞为代表的中国画人物画的画家们致敬。正是你们的艺术创作,才使得我们有书写绘画史的冲动和理由,你们才是绘画史的主角。

李永林:成都画院人员既有很传统的,也有很潮流的,如果从学术的总结、概括、梳理说到单一结构,比较容易进入一个理性层次,混杂结构往往就比较困难。但是,混杂结构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结束,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学术心态,就好像成都画院的存在本身就是在昭示历史。

赵权利:成都画院不仅多元,在艺术种类上也比较多样,比如有其他画院没有的影像艺术。这种多元和多样也使成都画院在学术方面更具有一种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这次展览中,不仅能看到一些传统作品,也能看到一些吸收了西方文化或思想观念的作品,还有一些比较现代的、具有前卫意识的作品,从中能感受到很强的探索性和研究性。

现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体制和方法多取自于西方,学院的“新院体”也是很多画院所具有的特点,成都画院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显著,从他们的工笔人物画,可见西方绘画方法和学院训练的一些影响,这是在创作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

徐仲偶:成都画院画家的多样性是怎么产生的?我想这跟成都人的个性相关——不端架子,艺术家是不能端架子的,所以说成都是一个做艺术最好的地方。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能看出每个画家的主张和体验,每个人都在尽力地表达自己,这点非常了不起。

把根深深扎进四川大地

成都画院的鲜明特色

邵大箴:有的画家虽然画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大体上的气质不变。如果各个画家之间拉不开距离也不行,不在于画是写实、写意、抽象、前卫,拉开距离之后才会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有自己突出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公共性,也具有个人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成都画院正往这个方向走。

陈醉:成都画院很善于也很大胆地接受外来的一些文化,比如说姚思敏大的那幅花鸟画。姚思敏、沈道鸿和其他几位吸收了很多西洋画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他们画树枝、树叶以及整个画面有水彩的趣味,不完全是中国画的手法,也不完全是工笔画的手法,很有新鲜感。尤其突出的是黄种人系列作品,这种综合的特点和优点正体现出成都画院的一种综合特色。

刘龙庭: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出成都画院的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深厚。有擅长传统花鸟、山水画的一些画风成熟的老画家。

二是画风多样。首先是画种比较齐全,有中国画、版画、多媒体等,年龄相近或同一画种的画家彼此之间比较接近。

三是品位纯正,格调清雅。这是我对今天画展的整体印象,这对与成都当地的文化气息、生活习俗有关。

四是地方特色。比如他们的“坚守与探索”,实际上就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徐虹:成都画院包括副院长和第一任画家等女性画家的作品都很有个性,这股女性力量并不在于说她们表现的题材有多宏大,而在于她们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内心感情的尊重,以及表达的准确。

尽管这是画院三十年纪念展,但是不像其他画院一样,成都画院没有追求统一的标准和题材的画法,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特色,以及他们对艺术的追求。这也是成都画院一如既往的特色。

在画展整体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种画家对自己内心世界比较真挚倾听的特点,这种特色或呈现在他们的中国画里面,或油画作品里面,或影像作品里,使人觉得这个艺术家对周围环境的关注有时候很难分开。他们有时候有点自恋,在每一个艺术作品中,他可以看到“我”。这个“我”是很清晰的,不管画家是从个性化的技法上的表达来显示出“我”,比如说姚思敏的作品里面,她一定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天使,在自己的作品里面非常明显的显示;或者是一些小的偶像,以及一些人物的眼神。画家虽然是在表达对象,但是他要通过对象的眼神和某些细节要表现出“我”起了什么作用,这是四川画家的个性,以及他们对这些个性的重视。

画画乃是画心

成都画院的画家们

王镛:再谈谈我对几个画家的理解。

高晓笛和姚思敏这两位女画家基本偏向花鸟画风格。高晓笛的画给人感觉非常好,比较倾向于表现家居的温情;而姚思敏的画比较偏重于野外的荡意,尤其是她最近的一些作品风格有所突破,突破了原有的画面繁盛但较小的格局。

李青稞和向洋两个女画家的人物画。李青稞的作品注重格调清雅单纯,美中不足的是人物面部造型多少有点雷同,但总的来讲不错;向洋可能年轻一些,她更注重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包括还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是这个不太明显。

何多苓和周春芽的油画基础非常好。何多苓一直延续着伤痕美术的路子,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感人的忧郁;周春芽早期非常写实的作品我也看过,他的作品和德国新表现主义有区别,说明他在成都的文化氛围当中保持着一种特别的格调。

赵立忠:我过去也看过姚思敏的作品,她不是大笔头画的,画得很有整体感且不碎;李青稞的工笔画把她的工笔柔和在一起,作品构图处理得很好,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既有动感又有立感;叶瑞琨、何继笃和沈道鸿的作品都很扎实;向洋的作品比较大气;刘德扬的作品不飘,给人一种稳重感;文永生山水无形的感觉,他既掌握传统的笔法和墨法,也有现代水墨的东西;高晓笛把松紧两个结合的很到位,给人感觉是既有力量,又不散不飘;何多苓的作品给人震撼。

夏硕奇:成都画院的画家们,不仅画画,还能将有关艺术思考的问题写下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兼修”,很不容易,很少有画家能做到这一点,在他们30年回顾的集子里,沈道鸿提出一个问题,认为没有听说过西方的哪位画家标榜自己是达芬奇或其他哪位大师,并以此为荣,相反我们国家是用笔墨的程式到笔墨的模式渐为笔墨的规范,所以他说有些中国画作品存在模具化的倾向。

创新中国画

成都画院的历史使命

王镛:我希望成都画院的画家们在现有的画风多样基础上,每个人的个性再强一些。为什么姚思敏、何多苓、周春芽的知名度比较高?因为他们的绘画个性非常鲜明,他们能经常获奖的原因也在于此。所以,我想在坚守和探索当中,成都画院还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全国画院中就会更突出。

刘曦林:最后我有一个建议:要知足,把理论研究和史论研究重视一下,起码把自己的画院史、每个画家的成长史总结一下,争取两年办一个展览提出一个课题来。作为画家来讲有一个问题,能否有一批经典作品是值得考验的。曾经老画家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人生和美术创作受到严重冲击。现在的画家很幸福,没有这些负担。这个时候画家自己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体制内或者是体制外都是有文化的。画家一生应在画院里面完成自我塑造,这也是实现画院艺术规律完善非常重要的标志。

刘龙庭:从这个画展可以看到3个“三十年”。

第一个“三十年”是成都画院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也是中国美术回归传统、走过的一个三十年之路。

第二个“三十年”是成都画院立足巴蜀文化面向世界、表现四川的风土人情的三十年,这也是一个现代性转换的三十年,代表四川文化发展的三十年。

第三个“三十年”是横向意义上的美术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地成立的画院如雨后春笋一般,此次画展从横向上展示了一种成就,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艺术成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