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下的“中国美术观”
会议讨论的焦点首先对准了论坛的主题——中国美术观。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认为,所谓“中国美术观”,是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的关于美术的认识或看法。唐之宏大,宋之精微,元之高逸,明清之错综……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气象万千,如何概括“中国美术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认为,大众美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三者形成了中国美术观的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认为,中国美术观不是狭隘的民族情结,而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观、价值观,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
更多的人将视角投向当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在当下,中国美术观就是新中国美术观,对于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创造、对于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性、大众化美术与美术的大众化四个方面构成了新中国美术的基本价值观。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孟繁玮认为“中国美术观”是具有当代视野的美术观,应该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上观察、思考中国美术的现状。
提出“中国美术观”的动因何在?近年来,中国元素、中国学派等一系列“中国概念”不断产生,从服饰到家具、从电影到歌剧、从设计到建筑……一股中国风吹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国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国运昌盛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的普遍认同,也显示出建立当代文化价值体系的迫切要求。因此,美术理论研究出现了“本土化”概念,美术创作领域也提出了熔铸“中国气派”的口号。
“中国美术观”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在向西方学习了一个世纪之后,在全球化语境下和地域文化矛盾互动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看待西方美术的“东方转向”与中国美术的“去西方化”和“再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认为理应进行深入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徐涟认为,中国美术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中国美术观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回归”,倡导立足于世界性视野的文化自觉与价值重建的当代美术观。
文化身份与开放姿态
作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回眸,人们更加理智地看待传统文化资源,古与今、中与西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定式逐渐消解。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亦杨认为,西方对东方艺术的借鉴古来有之,中西艺术应该互融而不是互相挤压,更不能妄自菲薄。中国美术如何走出西方现代主义之外的现代之路?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看来,西方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所在,但不能在不自觉中把它放在中心地位而边缘化了自身。
中国美术的文化身份日益受到重视,现实却不容乐观。吕品田认为,在美术领域,移译于西方美术观的“现代美术观”在中国蔚然成势,持西方理念由“同化”和“规避”两路夹击中国艺术传统。中国美术不能以疏远自身传统的“开放”姿态走向国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权利则为传统学理的几近中绝高呼“师古”:延续了上千年的古代绘画品评观在百年来的现代中国被迅速淡忘,随之在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品评中也基本失效。今天,唯有“非倒退性”的复古精神和实践,才能营建和完善中国文化母体的功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士扬也表达出担忧:中国画的传统学理基本让位于西画学理,其后果是,中国画“技道相生”、“迁想妙得”的传统学理所承载的艺术精神得不到良好的传承与弘扬。
舶来的“美术”概念使所有的讨论都受制于滚滚红尘中的西化立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指出,这是一个延续百年的矛盾。新世纪里,这种在中国交织着的中西文化立场的矛盾尤其突出地横亘在人们面前。不肯附庸又无法逃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祝帅感慨,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由此陷入在西学时无西学,在中学时无中学的窘境。
当代价值观的多元认定
在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的今天,中国传统的美术观与现实的碰撞,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困惑,百年“美术革命”之后,矛盾与尴尬依然存在。
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大众文化波澜壮阔的今天,美术如何立定身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今天的“美术”,“术”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市场化环境对精英意识的消解、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强势文化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挤迫以及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影响着新时期的美术观。黄宗贤认为,当今画坛,大众艺术、体制艺术、精英艺术三足鼎立,精英艺术是时代所需,不能借精英之名,行文化消费之实。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强调“共性下的个性发展”才是中国美术的鲜明特征与传统特质,在个体的美术探索(小美)中始终映射着传统智慧(大美)的光芒,是中国美术审美的基本切入点。艺术的多元肯定是好的,但不能以多元为由消解中国艺术精神的高度和难度,多元不应成为浅薄、廉价的艺术的遮羞布!
对于“中国美术观”这个源自于当下文化情境又根植于近现代中国历史宏观背景的有关“文化认同”的时代命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于洋提出,需警惕美术观陷入口号与宣言的空泛化,避免像20世纪30年代的“本位文化论”一样,流于纸上谈兵无法找到落实的切入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认为,民间土壤相对好地保持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丰富美术观可借鉴的资源。美术观要向下看,落实到美术教育中,把根扎得更深一些。
激扬却不失之于偏颇。为期两天的山城论道在与会者意犹未尽的争鸣中结束,关于中国美术观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论坛中达成的共识,呈现出中国美术文化的自觉、专业的自省以及民族的自信,那是一种更开放的姿态,一种更宽广的胸怀,一种更明确的方向,在困而知之的努力中,期盼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中国美术的每一段行程。
渴望建立与世界无障碍的对话,又离不开民族艺术精神的光大;一致反对全盘西化,却早已深陷西方学术体系之中;企盼承续文脉,发现传统画理已然断裂难以下手;渴望到达当代人文思想的尖峰,又面临精英艺术的失落……中国美术应以怎样的姿态彰显于世?又该以何种方式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近期,由《美术观察》杂志社、西南大学主办的“中国美术观·重庆论坛(2010)”在山城召开,30余位美术理论家汇聚一堂,带着诸多困惑与思考,开启有关中国美术价值观的探讨。
大视野下的“中国美术观”
会议讨论的焦点首先对准了论坛的主题——中国美术观。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认为,所谓“中国美术观”,是立足中国文化立场的关于美术的认识或看法。唐之宏大,宋之精微,元之高逸,明清之错综……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艺术可谓气象万千,如何概括“中国美术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绶祥认为,大众美术、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三者形成了中国美术观的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认为,中国美术观不是狭隘的民族情结,而是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观、价值观,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
更多的人将视角投向当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在当下,中国美术观就是新中国美术观,对于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创造、对于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现实主义与现代性、大众化美术与美术的大众化四个方面构成了新中国美术的基本价值观。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孟繁玮认为“中国美术观”是具有当代视野的美术观,应该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上观察、思考中国美术的现状。
提出“中国美术观”的动因何在?近年来,中国元素、中国学派等一系列“中国概念”不断产生,从服饰到家具、从电影到歌剧、从设计到建筑……一股中国风吹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中国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体现了国运昌盛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的普遍认同,也显示出建立当代文化价值体系的迫切要求。因此,美术理论研究出现了“本土化”概念,美术创作领域也提出了熔铸“中国气派”的口号。
“中国美术观”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在向西方学习了一个世纪之后,在全球化语境下和地域文化矛盾互动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看待西方美术的“东方转向”与中国美术的“去西方化”和“再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认为理应进行深入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徐涟认为,中国美术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中国美术观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回归”,倡导立足于世界性视野的文化自觉与价值重建的当代美术观。
文化身份与开放姿态
作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回眸,人们更加理智地看待传统文化资源,古与今、中与西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定式逐渐消解。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亦杨认为,西方对东方艺术的借鉴古来有之,中西艺术应该互融而不是互相挤压,更不能妄自菲薄。中国美术如何走出西方现代主义之外的现代之路?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看来,西方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所在,但不能在不自觉中把它放在中心地位而边缘化了自身。
中国美术的文化身份日益受到重视,现实却不容乐观。吕品田认为,在美术领域,移译于西方美术观的“现代美术观”在中国蔚然成势,持西方理念由“同化”和“规避”两路夹击中国艺术传统。中国美术不能以疏远自身传统的“开放”姿态走向国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权利则为传统学理的几近中绝高呼“师古”:延续了上千年的古代绘画品评观在百年来的现代中国被迅速淡忘,随之在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品评中也基本失效。今天,唯有“非倒退性”的复古精神和实践,才能营建和完善中国文化母体的功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士扬也表达出担忧:中国画的传统学理基本让位于西画学理,其后果是,中国画“技道相生”、“迁想妙得”的传统学理所承载的艺术精神得不到良好的传承与弘扬。
舶来的“美术”概念使所有的讨论都受制于滚滚红尘中的西化立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指出,这是一个延续百年的矛盾。新世纪里,这种在中国交织着的中西文化立场的矛盾尤其突出地横亘在人们面前。不肯附庸又无法逃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祝帅感慨,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由此陷入在西学时无西学,在中学时无中学的窘境。
当代价值观的多元认定
在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的今天,中国传统的美术观与现实的碰撞,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困惑,百年“美术革命”之后,矛盾与尴尬依然存在。
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大众文化波澜壮阔的今天,美术如何立定身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今天的“美术”,“术”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市场化环境对精英意识的消解、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强势文化对于处于弱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挤迫以及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影响着新时期的美术观。黄宗贤认为,当今画坛,大众艺术、体制艺术、精英艺术三足鼎立,精英艺术是时代所需,不能借精英之名,行文化消费之实。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航强调“共性下的个性发展”才是中国美术的鲜明特征与传统特质,在个体的美术探索(小美)中始终映射着传统智慧(大美)的光芒,是中国美术审美的基本切入点。艺术的多元肯定是好的,但不能以多元为由消解中国艺术精神的高度和难度,多元不应成为浅薄、廉价的艺术的遮羞布!
对于“中国美术观”这个源自于当下文化情境又根植于近现代中国历史宏观背景的有关“文化认同”的时代命题,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于洋提出,需警惕美术观陷入口号与宣言的空泛化,避免像20世纪30年代的“本位文化论”一样,流于纸上谈兵无法找到落实的切入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认为,民间土壤相对好地保持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丰富美术观可借鉴的资源。美术观要向下看,落实到美术教育中,把根扎得更深一些。
激扬却不失之于偏颇。为期两天的山城论道在与会者意犹未尽的争鸣中结束,关于中国美术观的讨论似乎才刚刚开始。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论坛中达成的共识,呈现出中国美术文化的自觉、专业的自省以及民族的自信,那是一种更开放的姿态,一种更宽广的胸怀,一种更明确的方向,在困而知之的努力中,期盼中国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未来中国美术的每一段行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