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瑞兽葡萄镜
2010年岁末,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撷选了数千枚馆藏铜镜中的232件精品,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晚清。参观者在这里可以对我国铜镜发展的历史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古拙质朴的早期铜镜
中国最早的铜镜是在齐家文化遗存(夏代)中发现的。1976年青海尕马台出土了一面七角纹镜,镜背以三角纹折转成不规则的七角形图案,中国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面三角纹镜,相传在甘肃出土,这两面镜子都是属于齐家文化时期遗物。这一时期铜镜铸造还较为粗糙,铜镜上的纹饰相对简单,而且铜镜合金比例未趋于合理,从外观上看,铜镜表面光泽不强,或许正是由于合金比例中锡含量的不够导致镜表磨光技术的不成熟。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铜镜时代最早的为春秋时期的斜线三角纹镜。该镜出土于辽宁丹东地区,直径10.6厘米、厚0.7厘米,重230克,圆形。镜缘窄而微卷,稍向镜钮倾斜。多钮的造型以及纹饰构成方式都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战国时期是铜镜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山字纹、兽面纹、蟠虺纹等丰富纹样,构图上也产生了单纯地纹镜和有主纹、地纹区别的多重纹饰。此外,错金银、镶金嵌玉、透雕合铸技法的应用,都使得战国铜镜丰富多样。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山字镜,“山”字数目由3个至6个不等,以四山纹最为多见。关于山字纹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目前最被广为接受的是,山字纹来源于勾连雷纹的一部分放大而成。据专家考证,山字纹应该是我们已知的铜器纹饰的一种变体。
开风气之先的汉镜
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纹饰题材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草叶纹、铭文吉语、车马画像、四神形象等都被广泛地应用于铜镜背面。同时,铸镜工艺日趋精湛,铜、锡和铅的比例配置更加合理,锡量的增加使得汉镜散发着高亮的白光,看上去更加精美。仔细观察铜镜,可以看到镜子背面各区纹饰之间刻着一些文字,这些称作铭文的内容在汉镜中颇为常见。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铜镜中有两面铭文镜颇有新意,一面是汉有善铜镜,一面是新有善铜镜。镜上的铭文写道:“汉(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丹阳在今安徽当涂,是一个出铜矿的地方,《汉书·食货志》把丹阳铜列为仅次于金银的上等金属。汉代的铜镜在统治阶级中广泛流传使用,却还未普及到普通大众。一些汉代铜镜铭文诸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大乐贵富,千秋万岁” “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等所求所保全然是统治者口吻。东汉末年以后,铜镜铸造有所衰落,魏晋以来无所创新。但是魏晋南朝时期世家大族、门阀子弟对于自身容貌举止的注重达到空前地步。这时候的咏镜诗和镜赋大量出现,如谢朓的《咏镜台诗》等。
唐镜代表之瑞兽葡萄镜
唐代铜镜铸造是继战国和汉代以后的又一次高峰。此时不仅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镜,而且纹饰也突破了汉镜的刻板及图案化,布局灵活多样,题材丰富多彩,且有异域人文色彩,反映着盛唐的气派。工艺方面还形成了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贴金贴银镜等。成为后世铜镜铸造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瑞兽葡萄镜可谓是唐镜里面的代表。图案中的瑞兽大抵近于狻猊,狻猊是狮子的别称,从印度传入。唐代佛教盛行,狮子是寺院守护神,又是文殊菩萨坐骑,具有勇敢与智慧的象征。在此之前,狮子的形象从未在艺术领域出现过。唐代之前,葡萄图案已经在丝织品上出现过,但是出现在铜镜上却是始自唐代,与狻猊结合出现更是前所未有。狻猊葡萄纹饰的出现也是唐代包罗万象政治气象的一个体现。
带有商标性质徽号的宋镜
到了宋代,瓷器、漆器、缂丝等行业的兴起和成熟使得工艺美术的重点开始转移。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铜镜创造了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新镜形,如钟形、盾形、鼎形等,纹饰更是丰富多彩。在商业发展颇具规模的宋代,市民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浓重,与商业发展结伴而来的是人们对品牌意识的注重。当时湖州城内制造铜镜的店铺很多,湖州石家镜、湖州石五十郎镜等都是享誉城内的大品牌。各店主为了争取销路,竭力宣传自己的牌号和产品质量,这正是伴随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品牌意识。乃至后期许多铜镜铭文上还特殊注有“真”或“真正”二字。这种在铜镜上铸名号的做法一直被沿用到明清,直到铜镜的消失。
铜镜淡出历史舞台
辽代铜镜继承了汉、唐镜的遗风,又融合宋镜风格,最终形成其独到之处。金代铜镜的线条比较粗犷,属于豪放派,主题纹饰不仅有中原流行的图文样式,也有反映本民族传统的内容,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出民族特点。宋金时期,由于战争原因,铜禁很严,在南宋和金代的铜镜上都可以看到官府刻的押记,尤其以金代最为常见,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年)后严禁私铸铜镜,一律改为官铸,铜镜铸成之后要经过官方签押才能使用。即使是沿用下来的宋辽镜,也需打上官府押记才能使用。
元代铜镜的工艺已趋向衰落,各类形制不一的梵文咒语镜是元代铜镜的一大特点。而明代的铜镜一般都比较大且厚重,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最大铜镜为明代的五子登科大镜,直径39.5厘米,厚1.7厘米,重6200克。由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束缚最为严重的时代,因此在铜镜制作上比较单一,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传达吉祥寓意,镜纹制作上失去了往日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另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镜,尤其以仿汉镜为主,只勉强做到了形似。明代末期,西方玻璃镜传入中国,但是价格昂贵,还未能取代传统铜镜的地位,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玻璃镜大量涌入,以其低廉的价格和更完美的实用性取代了铜镜,此后铜镜偶有所作,也是作为延续传统象征性的陪嫁之用,质量与前代铜镜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