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尼亚传奇3》 展示成长中的心灵探索
2011年01月15日 03:53 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美国影片《纳尼亚传奇3》正在热映,影片讲述了三个孩子在神奇的魔法世界里惊险的遭遇。电影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谈到吸引他执导的原因时说:“电影说的是两段同步发生的旅程。一段是在深不可测与危机四伏的海上冒险,另一段则是在他们迈向长大成人时,对内心的探索。当他们在旅程中克服邪恶力量,他们学到如何面对诱惑,并借此找到真实的性格。这是他们在纳尼亚学到的,所以在故事结尾,他们准备好离开,并过着属他们的生活。这是刘易斯在他的书中传达给我们的普世主题。”

下面,让我们走进影片,去领略人在成长中需要面对的普世主题。

■信念是学习得来的

影片中,爱德蒙、露西和表兄尤斯塔斯住在一起,尤斯塔斯是个贪婪自私、惹人讨厌的坏孩子,他为自己极为渴望的东西倾注了心机,但他即使得到了“那个东西”,仍然得不到满足;而当他们从纳尼亚之旅归来的时候,尤斯塔斯已经转变成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转变是在正确的信念支配下发生的;如果信念本身不正确,则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心理学理论认为,当人在各种外界和内心的诱惑面前丧失了真实自我时,往往同时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被各种“我想要……”所左右。这种“我想要”的无尽贪欲是片面而肤浅的,也是每个人自己“发明”出来并“信仰”的。然而,这样的欲念往往经不住检验,也难以带来平安幸福,即使得到了也并不是他“想要的”“那个东西”。所以,它并不是一种值得为之付出的信念。

要想从欲念的深渊中走出来,只有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来学习,从中逐渐确立自己的信念。心理学理论认为,真正值得为之付出的信念不是自己想当然的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学习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并经过实践检验而“学来”的。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向前推论一步,这样的信念和想法往往不容易出大错;而如果抛开学习和实际,自己“发明”出一种信念,则轻者迷惘,严重者掉入胡思乱想的深渊。例如,影片中,当尤斯塔斯不再迷信自己自以为是的贪婪欲望,而是开始向生活学习生活的真谛时,他的转变就到来了。

■克服诱惑,就要从快乐原则走向现实原则

影片中三个孩子抱着“寻找阿斯兰、拯救纳尼亚”的信念在孤独岛、声音岛、黑暗岛等岛屿历尽艰险,这些邪恶的岛屿象征着人内心被贪欲诱惑的种种陷阱,象征着一关又一关的心灵挑战,它的本质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欲望,表现出来就好像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要想克服其中心魔的诱惑,只有面对内心的真实,从而由“快乐原则”走向“现实原则”。

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提出符合本能的快乐原则与符合规则的现实原则的区别,主张从快乐原则走向现实原则。当孩子们从追求“我想要”的快乐欲望走向正确信念指导下的现实规则,就会自然的走出心灵的泥淖。

影片中提出的现实规则是:要遵从奉献、公正的原则,培养决心、谦逊、坚韧的品质,需要正确思考、做正确的事。这是孩子们在长大成人时必须要学习的心灵潜规则

■即使找到了真我,仍然要回归现实,向生活学习

在影片结尾,三个孩子找到真我后,准备好离开纳尼亚,回到属于他们的现实生活。这象征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到比较健康成熟的水平后,终究要与保护性的家庭背景相分离,终究需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独立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断乳”的依恋与不舍,也会有幻想和现实冲突带来的痛苦。作为个体即使此时已经找到了真实自我,在回归现实后仍然需要重新向生活学习。有时候,从理想的宝座上重新回归现实,看起来仿佛是后退一步,但其中的苦难和直面正是在酝酿着新的生命,那里有新一轮的探索,有下一卷人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从影片中走出来,纳尼亚之旅仍然激荡着动人心弦的乐章。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中,怎样选择自己的道路?怎样在道路上走下去并不断调整?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文/北京阿尼玛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 刘晓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