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陈海波:当代瓷的眼光

2013年11月04日 08:10
来源:东方早报

  上图均为景德镇珠山八友成员的瓷板作品,左起依次为王琦瓷板、毕伯涛花鸟瓷板、程意亭花鸟瓷板及邓碧珊鱼藻瓷板。  本版图片由陈海波提供

  上图均为景德镇珠山八友成员的瓷板作品,左起依次为王琦瓷板、毕伯涛花鸟瓷板、程意亭花鸟瓷板及邓碧珊鱼藻瓷板。 本版图片由陈海波提供

陈海波

陈海波

  ▲王步青花嬉禽图笔洗

  ▲王步青花嬉禽图笔洗

中国文化部艺术品鉴定委员会上海工作站负责人,陶瓷艺术收藏、鉴定专家。

陆斯嘉

一小时增加50万元,一天增加100万元,半年增加500万元,陈海波在几番“诱惑”下,或许有过片刻迟疑,但至今藏着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人王步的青花笔洗。

两年前,陈海波在一个拍卖预展会场里见到了王步青花嬉禽图笔洗,这件胎体洁白细润、质地温润如凝脂、色调清新淡雅的笔洗让他过目难忘。

王步,在中国近现代陶瓷史中被称作“青花大王”,他独创了青花渲染方面的技术,将陶瓷绘画与国画相融,其“分水”技法,将点、线、面中的块面感一气呵成,由浅至深或由疏至密地体现出质感层次,把青花的艺术表现力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王步以“有麝自然香”为家训,成就了祖孙三代近十人的陶瓷之家。王步之子王恩怀曾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展示了王步早年用柴窑烧制的一件瓷器残片。1938年初,在经历了一次“倒窑”事件、百余件青花损毁,王步改青花为釉上粉彩作品,在防空洞里画瓷板画养家。因而,他早年的青花作品乃至残件都弥足珍贵了。

“竹溪”或“长湖者”是王步青花常用的底款,而陈海波相中的这件笔洗,底款是王步斋名“愿闻吾过之斋”,颇为难得。因此,在第二天的拍卖会上,陈海波燃起了誓不罢休的斗志。他的心理价位在500万元左右,但最后一口压过所有竞价者,举至620万元,计算佣金后的成交价为713万元。

拍卖结束后一小时,陈海波接到电话,有人愿意增加50万元买下笔洗,过了一天又有人愿意加价100万元,陈海波都没有答应。半年后,一位慕名上门者再出高价,也未能如愿带走笔洗。陈海波这些年易手的瓷器以千件计,唯面对这件王步的青花,他真是“舍不得”了。

上世纪90年代,陈海波因工作机会来到景德镇。“在莲花塘一带有背着蛇皮袋装着掘墓瓷的贩子,有点着汽油灯在河边摆地摊的”,觉着既好看又新鲜的陈海波当时没少交学费。1995年,他结识了当代瓷器艺术家王锡良(1922-)和周国桢(1931-)。“比起古代瓷器,当代瓷器带给我更直接的审美。看了当代瓷器后,我的观念转变了,逐渐把关注点放在当代陶瓷上。”陈海波说自己是“捷足先登”,20多年前就以低价得到了不少艺术家的佳作。除了发现当代瓷器的“价值洼地”,他还把目光投向艺术瓷厂(编注: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一,十大瓷厂于上世纪90年代后陆续停产倒闭)的老艺人和与王步同时代的珠山八友作品。2000年后,陈海波继续从沿海城市的美术学院发掘学院派中青年瓷艺家作品。

当代、民国、学院派,构成了陈海波20多年瓷器收藏的三大支点。他凭着这些年的摸爬,成为了当代瓷市场的推动者和发现者。

陈海波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2007年,他说服中国嘉德筹划并推出了当代瓷器的拍卖;之后,北京保利开始了当代瓷器拍卖,他担任保利当代瓷器部顾问至今;2012年,在他的牵线下,第62届世界小姐中国总决赛(上海赛区)的选手来到瓷都景德镇,与陶瓷艺人共绘大型瓷板画《国色天香》并进行了一场“活力瓷都·世界小姐运动装秀”;这些年他不断接触苏富比与佳士得,希望两家拍卖行增加对当代陶瓷的关注。佳士得进入上海后,陈海波与佳士得的接触更进一步。在政策依旧不对外资开放文物艺术品经营的背景下,陈海波认为佳士得上海开拍当代瓷器的时间并不远了。

“当代瓷的收藏群体相对有限,一级市场靠(景德镇)当地人做不起来,毕竟整个层面不高,市场也不理性和健全,所以当代陶瓷需要用二级市场的良性发展带动一级市场。”陈海波说。

当代瓷的市场需要新鲜血液,默默无闻的瓷人也需要被发现。张万莲,是无数个生活在景德镇的瓷人之一,她的古彩瓷瓶在一场无人问津的展销会上被陈海波看中,一只200件(编注:景德镇的传统计量单位,“一件”的容积相当于汤勺的一勺)的瓶子仅1500元。几个月后,当陈海波在景德镇偶遇张万莲时,他感到很惋惜,“画瓷画得还不错,但你没法想象,她年纪轻轻,但样貌简直像个老太太。她只知道画,没日没夜。”陈海波将张万莲推荐给一家拍卖行,在那届拍卖会上,张万莲的一只古彩瓷瓶拍出了3万多元。

现在的陈海波每月至少往返一次景德镇,熟悉他的朋友告诉记者,陈海波很喜欢在忙完一天后,与年轻的瓷器艺术家一起饮茶闲谈。“从年轻人身上能感受到朝气,他们有绘画功底,愿意在艺术上投入热情。有一批年轻人正在静心地创作,他们是当代瓷艺术的中坚力量,要依托他们,也要看好他们。相比之下,有的所谓‘大师’、教授,眼睛里只有钱,反反复复重复作品,自我标榜抛弃老师,整体风气不能说好。”陈海波说。

三个多月前,陈海波刚刚结束了一场中国艺术家北极探索之旅。在他的牵头下,景德镇的六位瓷艺家亲赴北极,将瓷器艺术品赠与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驻扎点——黄河站。《艺术评论》记者采访当晚,陈海波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崇明寿安寺佛像捐赠和祈福仪式,次日将前往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在他的计划里,还有明年瓷艺家敦煌艺术采风和未来的南极行……“有时会感到精力不够,很疲劳,但只要看到美的东西和艺术家的新作品,就会很感动,乐在其中。”陈海波说。■

收藏十问

A: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陶瓷。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一只明代的青花碗。

A: 王步青花嬉禽图笔洗。

A: 收藏并感悟陶瓷艺术品。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拍卖市场、古玩店和经销商以及主动寻找艺术家。

A: 几千件。

A: 离收藏家还远。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每当疲惫时,看到美的艺术品,精神就感到愉快和充实。

A: 遇到过。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 会有这种考虑,看机缘。面对艺术品,我们都是过客。

凤凰时尚微信

加入凤凰时尚微信 参与年终送礼得万元大奖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凤凰时尚微信,免费领取礼品,快来参加!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