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公益旅游,寻求精神家园的净化之旅

2013年11月11日 14:19
来源:晶报

陈丽娟在友意家切菜做饭。

志愿者在美丽的青藏线沿途捡拾旅客留下的废弃物品。

志愿者在美丽的青藏线沿途捡拾旅客留下的废弃物品。

什么是公益旅游

公益旅游(Voluntourism)是公益活动者(Volunteer)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的结合。去往观光地,不仅进行观光活动,还有部分时间是用来在当地做公益活动。

“公益旅行”也叫“义工旅行”,主张旅行者在旅游中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如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或者帮助目的地改善卫生、教育、文化状况。“公益旅行”源于欧美国家,在中国沿海地区,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一旅行方式,其中既有商务差旅活动较多的白领人士,也有将需要帮助的地方作为目的地的旅行爱好者。以旅行之名,行义工之职。再以义工之职,助需要之人。

听到“公益旅游”这个词,你会想到些什么?公益游学、山区助学、项目交流还是其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单纯地跟团、自驾、骑行或者是背包旅行,人们在旅行中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行为帮助他人,这是国内公益旅行发展的雏形。公益旅行源于欧美国家,随着公益理念的渗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旅游的行列当中。比如“多背一公斤”、“天堂电影院”、绿色江河发起的“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强调通过旅游者与当地需要帮助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强调平等与互助。许多参加过公益旅游的人都说:这个过程是感知世界、感知自己的过程。也有人说:当我们被纷繁尘世蒙蔽了心灵,迷失自我的时候,如果能有机会参加公益旅行,一路走来,通过公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不知不觉间,心灵得到了净化,重新找回了自我,体味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以后的人生会起到巨大的正向作用。

故事

在路上,随手公益让我不断成长

麦田计划深圳志愿者陈丽娟告诉记者,这些年,公益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公益也便成为了她旅行中的一部分。今年7月,她从深圳出发,途经湖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西藏、尼泊尔、四川等地,现在正在前往云南的路途当中。这一路,通过徒步搭车、沙发交换、与各地驴友互助交流等方式旅行,不仅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和帮助更是温暖着他们;他们在沿途倡导公益,宣传环保、动保、地贫、助学等公益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公益。

“旅行第一站,我来到湖北英山看望资助了几年的孩子友意,早在6月份就听友意父亲说孩子得了胃溃疡,在医院照胃镜,从那天起,我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事。这次来到友意家里小住,主要是带孩子去县城医院复查病情。主治医生说早就让孩子父亲带孩子前往武汉市区医院治疗,当孩子父亲说出家里没钱所以一直拖着的时候,大家沉默了。当天我就此事发了微博,不久就收到很多人的支持,猪哥的“需要多少,大家凑凑。”、橙子的“预我一份”、小小的“需要我们做什么”,“广州从医几十年的萍姨表示愿意和我一起来帮助孩子,可以免费提供医疗意见和药物。”后来我们联系到了麦田计划武汉分社和英山志愿者,在他们的帮助下,7月28日友意和父亲一起来到武汉市治疗,医生检查后开了几个疗程的药调养,友意的病情开始好转,身体也在慢慢恢复。”

陈丽娟说她享受旅途中可以和不同的公益机构交流学习,途中拜访了陕西纯山教育基金会、甘肃兴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喀什残友等机构,受益匪浅。在喀什残友做志愿者的日子里,她和大家一起想办法提高残友的生活质量和就业率,残友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让她非常感动。

“如果公益初衷是希望能帮助他人,那么这些年的公益经历可以肯定自己本身也是受益者,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世界、感知自己,不断地成长。如果说做志愿者是一种公益途经,那么旅行途中随手公益更是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你可以在旅途中带走垃圾,你可以给路上需要推车的人推车,给重负的人帮忙拿东西,给吃不上饭的乞讨者提供一盒热饭,你可以给他人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这些都可以传递关爱,传递温暖,随手公益,人人皆可。”陈丽娟这样总结自己的公益旅游。

青藏线上,捡垃圾捡出的反思

10月10日,在深职院就读大三的黎慧欣和胡心安两位同学前往青海进行青藏线的公路清洁项目。这次活动与他们以前参加过的志愿服务非常不同,没有义工时,没有服务对象。胡心安告诉记者:“我们俩通过绿树江河微博得知这个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报名参加。”

胡心安介绍说,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和来自其他大学的队友,沿着青藏公路做垃圾调研,把每一段公路的金属、玻璃和塑料废弃物进行统计。然后把一些能捡的废弃物品和垃圾捡起来。据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的消费观念和工业产品迅速进入这片地区。内地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垃圾处理机制和设施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但青藏线的发展却是单一的,垃圾的处理机制和设施还停留在零状态,加上这里地处边远,管理跟不上,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本地居民人口增长及流动人口增加导致餐饮业发展,沱沱河沿地区生活垃圾量逐年增长,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不可降解物质、一次性包装品明显增多,特别是废弃的塑料袋随处可见。这些垃圾对于高原的环境的污染许多都是不可逆转的。“为了尽量减少污染,青藏线沿线各个景区都配有清洁人员,但他们清理垃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丢弃垃圾的速度。”胡心安忧虑地对记者描述他见到的情形。

黎慧欣说他觉得这一次的公益旅游最大的收获是让他学会了反思。“参加这次公路清洁项目前,我曾在暑期时去西藏游玩过一次,当时我对随手丢垃圾没什么感觉,虽然自己没丢,但看见别人丢时我并没有出面制止。通过这次公路清洁项目旅程,让我深深感觉到之前的我所作所为实在是太愧对自然了。7天,我们每天都要走十多公里,捡拾几十个米袋的垃圾,还要拿着它们爬坡然后扔到准备好的垃圾车上。一路上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饮料瓶。扔的人只用了一个简单的毫不费力的动作,可是现在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黎慧欣说,青藏高原的美丽风光让无数人心驰神往,许多人都是通过游走西藏来寻求心灵的纯净与平和,但这里的美正在被寻求美的人破坏着,“看见这些垃圾侵蚀着美丽,污染着被很多人吟唱歌颂的沱沱河,我的心很痛。我想通过这次旅行,我更加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加明白,环保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这个问题上,仅仅是自己做到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发动和感染更多的人不要做污染环境的事情,这是我这次旅行的最大收获!”

公益旅游是一个非常跨界的词

邓名皓是麦田计划深圳负责人,公益之外他的身份是旅游公司的老板,谈到公益旅游,他结合自身的“跨界”身份提出“公益旅游是一个非常跨界的词”的说法。他对记者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大多数的公益旅游,大部分都是由是某个机构发起组织一些有爱心的人去到某个地方进行捐款或者支教活动,或者是旅游公司安排了一些到山区去发放物资或者捐款的环节。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从事公益的人不懂旅游,做旅游的人不懂公益。

我觉得的真正的公益旅游是要以公益为方式,以公益为目的的。对于大众来说,到山区去捐物资捐助资金,这种方式的公益旅游已经太过于肤浅。有的企业为了项目展示甚至孩对着孩子猛拍照片,没有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这样的方式居高临下,会让当地人反感,也会让所谓的公益项目成立某种“秀”,背离了公益宗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对当地生态和文化尽可能减少冲击 ,而且同时具备扶贫、教育、生态、环保、助学等方面的环节。这种方式应该更加适合普通市民的口味,而不是“志愿者”团体的口味,让旅行者通过这段旅行学会如何真正地帮助人,而旅游目的地的民众可以通过旅行者了解外面的世界,提高认知水平以及崭新的看世界的方法。旅行社应该在这个基础上与成熟专业的公益机构合作,开发一些让大家觉得合理有趣有益的旅游产品。公益旅游强调的是轻松愉悦的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是双方的,如果只强调旅游者的,那只能是旅游,而绝对谈不上公益。

邓名皓说他记得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是这样评价公益旅游的:能使游客在游玩中,用付出换来更多的快乐,同时旅行社也可以尽己所能贡献社会,可谓“双赢”。公益旅游把旅游活动与公益事业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欣赏山水美景之中表达了爱心,在举手投足之中为社会做了好事,使公益活动成为旅游者的一大乐趣,在享受自然中又获取了精神回报,公益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得到提倡。另一方面,公益旅游在旅游的同时做公益,能够节省一定的资源,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看法

首先是旅游者,其次才是志愿者

韩文是一名媒体工作者,业余时间喜欢旅游,她认为参加公益旅游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旅游者,其次才是志愿者。“我参加过几次有组织的公益旅游,印象深刻的是这种旅游方式不以恩惠的姿态示人,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帮助也并不是刻意和事先安排好的。所有人都能都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以平等的身份,通过愉快的交流和沟通,得到一种异常宁静的温暖。”韩文说她之所以钟意公益旅游的形式,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把所有的关怀与博爱都激发出来了,这种情绪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染力,让人瞬间被巨大的正能量包围,“我们在付出的同时收获了更多难得的快乐,使心灵得到净化升华,比以往任何一次单纯的旅行都更有意义。”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益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形式、内容、参加的人数、社会意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因为这种形式的旅游,能提升人的幸福和愉悦感,同时也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拉近了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区和区域间人们的心理距离,让彼此有机会互相了解,进而达到互相尊重。“因此,我觉得公益旅游是让我们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彼此尊重的心灵之旅”。

他山之石

台湾“流浪者计划”

2004年,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获得台湾“行政院”的文化奖,60万台币,他把这笔钱捐给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成立了“流浪者计划”。这个计划奖助年轻艺术家到海外从事自助式“贫穷旅行”,以扩大视野,坚定个人艺术创作之路,同时也奖助资深专业艺术工作者。

“流浪者计划”不分组别,每年最高奖助十人,奖助金新台币8万元至15万元不等,获奖者将赴亚洲地区作至少60天的旅行。获奖助者首先要自费完成语文训练、资料搜集、行程规划、住宿、交通等事宜,然后以个人自助游方式进行行程,除天灾人祸、身体重大病痛或其他重大因素外,必须完成全程。作为协议的一部分,获奖助者“流浪”归来后,须在返台一星期内主动与云门联系,以书面、图像或影片等方式说明计划的心得。

香港IDEA

创意援建计划

过去4年,IDEA已在柬埔寨贡布省设计及建造三所幼儿学校,并推行社区发展工作;同时,亦曾与印度河尼布尔当地的非政府机构合作,协助当地小孩重建或新建校园。IDEA计划为志愿者提供了创意独特的旅游和设计的经历。许多并不是学设计专业的志愿者会前往景色诱人的东南亚国家,分组带着当地的孩子一起建立他们心目中的校园模型,再由大家票决最终实行的方案。对于每一位志愿者来说,这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美国人最青睐

生态公益游

·非洲是美国人最喜欢的海外公益旅游目的地。位于美国圣保罗市的全球志愿者公司每年要接待2000名旅客,很多旅客都选择前往哥斯达黎加、加纳和坦桑尼亚度假。有趣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伯德·费尔布鲁克和米歇尔·格兰就是公益旅行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他们两人在危地马拉以公益旅行的方式度了蜜月。

·在同样提供公益旅行的“i-to-i”公司,最受欢迎的一个旅游项目是去南非做幼狮的保护工作。志愿者缴纳995美元(不包括机票、签证费用)的食宿费用后,就能在南非的狮子公园里给幼狮喂食,和它们嬉戏,同时,志愿者还要为幼狮做一些清洁工作。此外,“导游”的责任也落在了志愿者的肩上,他们要带领游客参观公园,当游客与幼兽嬉戏时,志愿者要在一旁监督。

·前往厄瓜多尔雨林的公益旅行也是热门线路之一。花上845美元(不包括机票、签证费用),志愿者能在雨林里生活两个星期,和厄瓜多尔国内基金会的成员一起从事保护、研究等各项雨林保护工作。志愿者将会和他们一起在占地2000公顷的雨林里栽培树种,移植树木,拔除野草,采集树叶标本,为雨林中的动物建造栖息地。除此之外,志愿者还能体会到当地雨林研究人员的生活———听取研究人员讲课,跟随他们徒步进入雨林,与警卫人员一起巡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

B04-05版撰文、摄影

晶报记者 王志明 实习生 黎格慈

凤凰时尚微信

加入凤凰时尚微信 参与年终送礼得万元大奖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凤凰时尚微信,免费领取礼品,快来参加!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