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failed: 周氏兄弟:艺术只有喜欢或不喜欢

2013年11月24日 13:59
来源:羊城晚报

周国平、周氏山作、周氏大荒(从左至右)

在现场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姝 通讯员 杨学义

“艺术家总是把有秩序的世界搞得很混乱,需要哲学家把它收拾一下,搞得清晰一点。”11月20日,哲学家周国平与知名画家周氏兄弟(周氏山作、周氏大荒)做客腾讯书院,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题为“当代艺术和感觉主义”的跨界对话——

感觉主义:

感觉什么都是,感觉什么都不是

周氏大荒用一种晦涩的方式介绍感觉主义的概念:“感觉主义就是在一个林荫的深处漫步;感觉主义就是在一片希望的废墟里面找到你要什么;感觉主义就是在山谷丛林里面听到雨声。”周氏兄弟将“感觉主义”一词的来源归功于他们的老师。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周氏兄弟完成了“从天堂到地狱”系列作品。完成作品当日,他们兴奋异常,于凌晨3点拜会他们的老师,把他叫醒、看完画之,只听他自言自语 “这就是周氏兄弟的感觉主义。”经过1982年国立美院美术馆展览和1985年中央美术馆展览,兄弟二人开始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浪潮。从此兄弟俩开始逐步确立了自己的理念,并将“感觉主义”归纳为:感觉是自由神,感觉什么都是,感觉什么都不是。

1989年,兄弟俩在美国出版“周氏兄弟回顾”作品集,当时美国评论界无法将他们的作品归入某个流派、也无法找到一个尺度去衡量,于是美国一位评论家也开始提出了“感觉主义”概念,“这是感觉主义第一次出现在西方。”

很多艺术家在进入周氏兄弟班级的时候,他们的理念都会首先被周氏兄弟“打烂”,“我们经常会说,你这个画不行,有某某的影子,受了某某的影响。”他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摆脱前人的影子。周氏兄弟说,其实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画家非常多,到了一个井喷的状态,但是很多人千篇一律,模仿别人,最后终被历史埋没。

艺术标准:

不喜欢是个人的事情,但它照样好

周氏兄弟的作品以绘画和雕塑居多,没有涉及过行为艺术。面对以行为艺术为代表的架下艺术方式,习惯了架上艺术的周氏兄弟仍然坚持用“自由”的理念去审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感觉”。

周氏大荒举例,现在杀猪都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行为艺术。“有一个很著名的奥地利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杀牛。一个队伍的人身着白衣,集体杀牛,然后要把那个牛扛出来,血淋淋的,像个很崇高的仪式。”大荒明确表示,“我个人不喜欢这种形式”,但同时又强调,“我不喜欢是我个人的事情,但它照样好,有价值的东西或许当下的诸位都不喜欢。”

在周氏兄弟看来,个人不喜欢、哪怕是大众都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能被打倒。“艺术是最没有形式的,最随意的、没有框框”,周氏兄弟极力维护独创性对艺术的必要性,甚至允许它的不被认同,“艺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要允许有很多的可能性。或者打乱传统,或者是尽量破坏,或者是变成没有规律,或者是走到极端,这都是各种手段,各种艺术的形式。”

对待艺术,周氏兄弟给出的唯一标准就是历史,“真正的艺术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时间会把没有价值的东西淘汰掉”。他们认为无论一个艺术家怎么宣传,在经过时间考验后,外力都不会再起作用,剩下的只能靠作品讲话,至于后代是否喜欢,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艺术创作:

不要太严肃、太认真

周氏兄弟将他们艺术生涯的开端定位在1973年,至今已历经整整40年。他们认为周氏兄弟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他们所开创的那一种独特性:“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西方和东方评论家至今都无法评论的东西!”他们甚至觉得是兄弟二人合作之初经历的磨合困难成就了他们的这种独特,因为他们觉得他们之间的相互“破坏”实际上是一种最好的创造。

山作回忆,90年代中期,一家德国最大的印刷博物馆要出一本周氏兄弟挂历,选中了他们的12幅作品,谈妥后共赴晚宴。晚宴结束后,有人提议在印刷前再看一看,结果到家里发现,其中一幅作品被家里养的狗拖在地上咬来咬去。山作当时非常恼火,想要揍它一顿,但静下心来一看,“确实比原来好了!”于是痛揍变成了慰劳。山作说,有时破坏是一种神来之笔,跟自己的意志出现碰撞后,更能产生精彩的火花。大荒也补充,“艺术不要太严肃、太认真。因为不认真的话那个层次会更高一点!”

在山作看来,“破坏”产生出的可能性也是一种独创性,美国画家杰克森·波洛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波洛克从年轻的时候绘画开始,就被评论家指手画脚,称他走不出这个欧洲绘画流派的影子。直到他最后一气之下把颜料踩在画布上,竟意外造就了波洛克风格,美国的邮票上至今都保留着他的画。

艺术欣赏:

抽象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面对写实主义向抽象主义转变的趋势,山作这样解释,“早期没有照相机,写实绘画能够做到如肉眼看到那么真实,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震撼的力量”,但是摄影技术发明后,写实变得很容易,于是在美学需求上产生了一种更为广阔的东西,“比如抽象派”。

而面对这种趋势,周国平提出了一个公众普遍存在的疑问,“很多普通人看到抽象绘画,都会问:你们画的是什么?”周氏兄弟的回答出人意料,“不需要懂,只需要和作品交流。”

大荒介绍,西方人面对抽象画很少会提出看懂与看不懂的疑问,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可能是审美习惯的问题,中国人面对水墨的时候,哪怕更抽象,也不会存在不懂的问题。”

周国平也引用了毕加索传记中的情节,来说明问题。“当年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看不懂。毕加索反问,难道需要看懂吗?他的回答太高妙了,就好像你面对大海、面对高山,你看懂了吗?你对着大海会产生一种心情,产生一种感觉,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就是大自然伟大的视觉,产生这种效果就行了。”

凤凰时尚微信

加入凤凰时尚微信 参与年终送礼得万元大奖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凤凰时尚微信,免费领取礼品,快来参加!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