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瑞然是榜样,我开始教孩子关心广州”

2013年12月13日 14:29
来源:羊城晚报

以李瑞然老人的照片制作纪念明信片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

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1995年的解放中路骑楼、2001年的广州市儿童公园、钩机推倒前的新祥右……一幅幅具有纪念意义的画面,并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淹没在时光中。2012年12月12日,著名的广州街坊李瑞然逝世,90岁的他被誉为“见证广州拆迁最多并留下最真实最详尽记录最多的人”。一年,人们将他的代表作制成明信片。悼念者闻讯而来,许多人一买就是几套。

照片制成明信片

昨日上午,在越秀区文明路的巷子里,访客鱼贯而入。这是一家名为“浩天书店”的旧书屋,里面藏有几十年前的连环画、历史典籍等。昨天,访客不是为了寻旧书而来,他们是为了故人而来。

书屋的小院里,临时搭建起一个小桌子,上面整齐地叠放着1000套明信片。明信片里的画面,看起来似曾相识,那是老广州城。那时还没有那么多高楼,有的是古朴的骑楼、骑单车的路人。这些都是李瑞然老人走街串巷用相机记录下来的,被称为“与钩机赛跑”。

昨日是李老逝世一周年,几位街坊商量,选出他的代表作品,印成明信片出售。一旁的笔记本电脑,播放着李老生前的照片和故事。活动的策划者之一骆妈妈也是小有名气的广州街坊,她因为拍摄广州城的花草、制作广州“赏花地图”而被人熟知。骆妈妈介绍,为李老制作明信片是几个月前就有的想法。她跟知名网友、广州本土文化保护者“古粤秀色”商量后决定,赶在李老逝世一周年时,正式推出明信片。李老的儿子李易和“古粤秀色”负责明信片的设计和印刷,她负责后期包装。

一套8张的明信片中,一张是李易为父亲画的画像,一张是李老的书法作品,其余都是李老拍摄的老广州城。“老人举办过影展,但那些照片,别人无法带走。制作成明信片,能让更多人熟悉他的作品。”骆妈妈说。

销售所得存“李瑞然基金”

陈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大学时就对摄影和本土文化保育感兴趣。昨天,他买了5套明信片,其中包括朋友托他专门过来买的。2011年,他曾经在恩宁路偶遇“扫街”的李老,“看到他的时候,我很激动。李老的照片,先不论摄影技术如何,他用他个人的记录,把他想表达的很好地传播出去,这很难得。”

陈先生说,李老的照片,让他思考城市发展和保留旧建筑的关系。“有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可能平时没怎么留意到。看到这些照片,会想着城市的拆迁是否有必要、是否值得、是否要那么着急地去做一些事。”

据了解,此次共印制了1200套明信片,其中200套用以赠送。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李老的作品,现场规定每人最多只能买5套明信片。每套明信片以8元的价格售出。销售所得除去明信片成本外,将放入“李瑞然基金”。这笔基金可能用在以后老人的纪念活动中,也可能用来做慈善。骆妈妈透露,他们计划接下来每年都挑选不同的照片,印制明信片,用以纪念李老。

后生志愿者自发参与怀念

此次纪念活动,都是由热心市民自发参与的。骆妈妈说,2008年,她从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得知李老的故事。之后,她在影展遇到李老,聊天中才知道,两人住得很近。在那之后,骆妈妈在“扫街”时,经常遇到李老,“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出来,弯着腰走在街上,看上去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2010年时,有好长一段时间,骆妈妈在街上没见过李老。着急的她还托人打听,得知李老在那一年住过四次院。“2012年春节,我们一批志愿者推着轮椅上的李老去逛西湖路花市,好多人都围过来看他拍照。”骆妈妈说,正是李老的这种精神,感动着他们,“他是我的榜样。我现在开始教我的孩子关心广州。”

明信片印成后,骆妈妈在微博上征集志愿者帮忙分装明信片,马上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满满几大箱、近万张明信片,正是志愿者们分两批,装到一个个塑料袋中的。

在现场销售明信片的小龙是90后,他也是通过骆妈妈的微博报名来帮忙的。小龙指着李老拍摄的洪德路骑楼街照片说:“我两岁的时候,妈妈抱着我去这里的百货商店买衣服,那件衣服我现在还找得到。老人拍摄的照片,很多场景我都没见过,只有我妈妈见过。她认识我老窦(父亲)之前就去过了。”

宋金峪

凤凰时尚微信

加入凤凰时尚微信 参与年终送礼得万元大奖

扫描左侧二维码,加入凤凰时尚微信,免费领取礼品,快来参加!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