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谷红军村 红色印记刻在族裔记忆中

2011年12月24日 08:48
来源:新京报 作者:马青春 秦斌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红色歌谣和“红军餐”

韦天朋白天忙着准备儿子的婚事,到了晚上,百谷村合唱团要为西宁县干部培训班的成员进行一场红歌演出,他作为合唱团的副团长,在情景剧中临时客串被村民批斗的“地主”。合唱团作为百谷村现在的一张名片,在近40个成员中,年龄参差不齐,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下到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都有。“基本都是红军或赤卫队的亲属或代。”合唱团的韦瑞清说。

百谷村女子篮球队老教练整理的光荣榜

韦瑞清的伯父参加了红军,当时年纪还小的父亲也跟着去过云南等地,沿途学过许多红军歌曲。韦瑞清的红歌就是跟父亲学到的。“当时我们这里人没什么文化,红军的文字宣传单多数人看不懂,于是就通过壮语歌曲的形式宣传革命。”2004年,百谷村成立了老年合唱团,专门忆唱红军歌曲,先后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合唱团专门订作了民族特色的演出服,还在原有的红军歌曲基础上,新编了一些歌唱新农村建设的“新红歌”,装订为一本《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许多歌曲仍然用壮语演唱。韦瑞清很自信地说:“可能是我们属于红军后代的缘故,觉得所有歌曲里面就是红军歌曲最好听。即使平时不演出,也喜欢哼哼几句,我们想的就是让父辈们留下的歌曲不会失传。”

合唱团的红色歌谣集带有简谱,但许多成员并不识谱,只能把它当作歌词本。每周一三五晚上,合唱团的成员都得去排练。谈志玲也不识谱,但排练久了,有几句她也可以在择菜时哼哼出来——“索拉多多多拉多……”

现在百谷村的人去县城开饭馆的不在少数,但村里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能接待游客的农家乐。要是来了旅游团,谈志玲家就成了临时招待户,邻居几家也都来帮忙张罗饭菜,以野菜为主,同时也少不了一样“红军餐”——糯米糍粑。谈志玲说:“这糯米糍粑是有来历的,当年红军在百谷村召开苏维埃成立大会,附近十几个村子的人都来,因为它耐饿,就用它来招待。”到百谷村的游客出于好奇总要尝尝这“红军餐”,但糯米糍粑吃多了会觉得胃里沉,所以也不敢吃太多。

 

往事婚礼的鞭炮声就是当年起义的信号

百谷村在右江革命史上曾经留下浓重的一笔。1926年夏,百谷村青年韦如山奔赴广州,进入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恩隆(今田东县),发动穷兄弟们起来反抗压迫,开展革命斗争。

百谷村“红军学校”。目前,学校已经关闭,上学的孩子都转去了县城小学

1929年,百谷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妇女委员会。妇女委员们为表示向封建礼教开战,首先把世代传留的长发剪短。这一年村里还成立了中共百谷村小组。为了普及文化和传授革命道理,党小组带领赤卫队和先锋队把村外的两间大庙堂拆除,同时发动全村群众捐献,盖起一栋五间房的学堂,命名为“普化学校”,办起了教村民们识字和宣传革命的夜校。

村民韦梅彩说,当年拉开百色起义序幕的“恩隆暴动”,就是以百谷村婚礼的鞭炮声作为信号的。1929年10月28日,百谷村赤卫队员们照常在普化学校上课,这天又是韦梅彩的父母、以及村里其他两对青年结婚的日子。当时百谷村正在准备暴动,为了麻痹敌人,她的伯父韦天恒特意叮嘱她父亲把鞭炮放得响点。“鞭炮一响,所有赤卫队员一齐行动,分别在平马仁和当铺、平马北帝庙、百谷村3个地方同时缴了反动派的武装。”这就是打响百色起义第一枪的“恩隆暴动”。

如今,百谷村年轻人结婚的习俗已有了很大改变,但将鞭炮声作为“开席”信号的做法依然未变。

素描终生不嫁,终生未嫁

63岁的韦四妹也是老红军的后代,她在四个姐妹中排行最小。两个姐姐正常出嫁,她和另一个姐姐却选择了终生不嫁,和9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这个三口之家就成了百谷村不多见的“五保户”之一。

百谷村村民骑车经过村口的果蔬市场。这个素有革命传统的村子也以“红军村”而闻名,红军学校旧址、巨幅宣传画、硕大的雕塑以及活跃的合唱团均是这里醒目的红色文化符号

韦四妹最津津乐道的有两件事:一是伯父韦天恒当年如何参加红军,后来又怎样不幸牺牲,她都会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同时,从收藏的一大堆资料里翻出伯父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展示给别人看。二是前几年中央领导接见百谷村老年合唱团时的情景,所有和她握手或合影的照片她都一一放大,尽管有的她本人只有一个背影,或者放大之后看起来并不清楚。每个月政府发给她的“五保户”补助有几十块钱,别人问是不是全部用来冲洗照片了,她常常不置可否地嘿嘿一笑。

对于自己终生未嫁的经历,韦四妹并不避讳。她说,百谷村这种终生不嫁的,加起来有二十多个。“其实并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好像遗传一样,为了革命就愿意在家耕田犁地,养活老人。”最早她有个姑姑选择了终生不嫁,韦四妹和姐姐长大后也步了她的后尘。“有的是坚决不出嫁的,有的本来已经在其他村说了婆家,但那里变成了白匪的地盘,于是就耻于嫁过去了。”

[责任编辑:魏佳] 标签:谷村 红军村 红色文化 旅游 凤凰网旅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0人参与  0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

  • 快速突破口语教程
  • 在家轻松做纳豆
  • 21天练就一手好字
  • 颈椎病发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