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桂边第一雄关:友谊关的前世今生

2012年06月15日 16:30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广西凭祥市中越边境的群山上,曾经有一座用城墙、炮台、关隘、栈道等组成的军事防御设施,长达数百里。它有着一个彪悍的名字:连城要塞。这座要塞的起点,就是一座有两千年历史的关隘:镇南关。

在一个雨的下午,笔者来到这座古老的关隘。站在关楼上,环顾四周群山、炮台、关前关后的法式楼房……这里早已没有了旌旗林立,没有了鼓角争鸣,但当你触摸到那防御垛墙以及静默的炮台时,冯子材和孙中山的身影似乎刚刚离去,山上丛林里隆隆的炮声也似乎仍在耳边环绕……

“镇南关,关镇南”

南疆商贸重镇的前世

镇南关之所以建在广西边镇凭祥,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这座南疆重镇的地理位置。建关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战防。

镇南关古城楼

《广西通志稿》记载:在汉代,统治者选择郁林郡雍鸡县(今凭祥市和龙州县城及上金一带)设置了雍鸡关,以镇南方。这也是镇南关最初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关名不断更改,先后改为鸡陵关、界首关等等。到了明王朝时期的1539年,由于“安南国头目莫方瀛遗使臣阮文泰等奉命诣镇南关请降”,皇帝才将这里命名为镇南关,以示明王朝平复了南方。而“镇南关,关镇南”的童谣,也从此在当地流传。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镇南关成为了广西边境的商贸重地。因为凭祥与越南山水相连,当时的中越陆上贸易通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云南的开化府(今文山县)进入越南;另一条则是从广西的龙州、宁明出凭祥的镇南关后进入越南谅山、高平。毫无疑问,镇南关就此成为中越边境贸易的集散地。

中法战争万人坟

到了清代,镇南关贸易进入了巅峰时期,尤其在雍正1729年“大开洋禁”后,西欧近代工业品从越南流入凭样,中国商品也经凭样出口东南亚。至今,我们仍能从当地老人口中听到当年的繁盛鼎沸,走在凭祥炎热而狭窄的街道上,也随时都可见到头戴草帽、面庞黝黑的越南人,他们或兜售越南土特产,或者抢购中国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当地居住着的壮、汉、瑶、侗、苗等民族的中国人,他们常以槟榔和五色饭这些当地特色,招待“山那边”过来的客人……

万人坟上悼英雄

老将冯子材的百年一憾

登上镇南关楼,石阶一侧,是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垛墙,像一列固执的老兵,默默地挺立在边关山脊上。停下远眺,中越两国的关口历历在目,而资料告诉我,离我脚下不远的那片青松翠柏覆盖的地方,就是中法战争所留下的万人坟。

这场战争是镇南关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

或许是清代镇南关的富裕引来了白眼狼。到了清光绪年间,敌人从镇南关的山那头——越南杀过来了。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后,对中国的广西和云南虎视眈眈。很快,法军偷袭攻占镇南关,尽管随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但退走时,侵略者炸毁了镇南关古关墙,并在旁边竖立起一块中文木牌,上写“广西门户已不存在”。

中越边境风光

当时满清派来的镇南关继任守将是已告病还乡的冯子材。这位临危受命的古稀老将,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决心和气概,只带着一口红漆棺材和两个儿子便奔赴镇南关前线。

在镇南关前巡视防务,冯子材决定将军营移进关内距关楼八里处的关前隘。他料定,这里的东岭炮台是敌军进犯的必由之路,便于此连夜构筑了一道土石长墙,并在紧要处建堡垒,布置兵力,积极备战。

 

历史是如此记载的:1885年3月23日,法军统帅尼格里率领主力三千多人,配备了三个炮队向镇南关攻击。一时间炮声震谷,枪弹雨集,长墙几乎被突破,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冯子材高呼: “再让法军入关,有何面见粤人! ”,随后他以帕包头,脚穿草鞋,手持大刀,亲率守军杀出长墙,大破法军。数天后,士气大振的中国军队发动反击总攻。接连收复文渊、谅山、长庆等地,歼灭法军2000多人,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不过,镇南关大捷虽然让法国战败,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清廷向战败的法国求和,落下一个“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怪谈。这也让本次战争成为老将冯子材的百年憾事。当时,当时,全国不少地方通电谴议和。一些爱国人士把清廷退兵令,比作南宋岳家军从朱仙镇退兵的金牌诏。有的还赋诗填词,抒发悲愤: “不使黄龙成痛饮,古今一辙使人哀……”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水口关 镇南关起义 炮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