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取类比象 以形补形的西方催情食物

2013年01月28日 08:08
来源:科学松鼠会

在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比较粗浅的时代,会认为些不寻常地方生长的、长相奇特的、稀有的东西具有特别的功效。这个理论会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那就是一个在一个地方稀有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泛滥成灾。比如土豆和红薯直到16世纪才出现在欧洲,自然是“罕见”“奇特”的。加上它们的形状,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了“壮阳食物”。而胡萝卜与芦笋,走进欧洲的时间大致在16到18世纪。它们成为壮阳食品,除了前面所说的“产生胀气”——食物中膳食纤维的作用,跟牛奶的乳糖不耐受类似——“远来的食物能壮阳”的理念也功不可没。

蜂蜜

古代欧洲还有种重要的催情食物是蜂蜜,具体的“理论依据”不清楚。他们在新婚的一个月里,会喝蜂蜜酒来催情。效果如何不清楚,但是“蜜月”的说法由此而来。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其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有一些化学物质或许真的能够有刺激性欲或者增强性能力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那些“催情食品”,往往都来自于不靠谱的理论。实际上是否有效,并没有可靠的实验去验证,“功效”主要来源于传说与“相信”。现代科学的进展,使得人们对于性能力、性欲以及受孕的了解更加深入,于是也就有许多爱好者拿现在科学的认识去解释这些“传统催情食物”。比如一氧化氮的作用导致了万艾可的出现,就有人去论证某种传统催情食品中含有一氧化氮。因为牡蛎中含有较多的锌,就有人去探讨锌与性欲性能力的关系。这些“先射击画靶”的研究,有时候也会得到一些“看起来有理”的解释,不过真要深究起来,往往还是不靠谱的。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西方 美食 催情 欲望 凤凰网旅游 凤凰网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