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渐行渐远的马帮 大理密祉乡自助游攻略

2012年06月08日 07:56
来源:远方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密祉花灯

久远的起源

密祉花灯历史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它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治国有方,选贤用能,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据传,为李翠莲冤死一案,他曾魂趋地府,调查了三教九流在生时的所作所为。唐太宗还阳,举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法会做道场,以普度各种受罪的阴灵。在大法会之前,组织了一批能歌善舞、爱唱爱跳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化起妆来,载歌载舞迎接“灯神”,抱“灯神”牌位的唐太宗为了不让他人看出自己,让丞相魏征将自己的眼眶、鼻子、嘴巴都抹白,并穿上黑罩袍,戴上鱼尾帽。这个抱“灯神”的角色在今天叫“老打岔”。水陆大法会期间,人们尽情地欢唱,自编自演,扎起彩灯,舞起狮龙。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灯起源。 

个性的艺术特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密祉花灯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密祉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咽喉要地,一条贯通南北的古驿道穿坝而过,交通的便利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文化的交流。经天宝战争,两伐南诏,这里留下了10多万散兵游勇。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苍劲古朴的黄河文化。明洪武年间,西平侯沐英的定西岭战役,以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的活动,又带来了大量缠绵婉转的江南文化。正是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弥渡密祉花灯广采南北文化的精华,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在广泛传唱中与当地民歌糅合成本地特有的流派、唱腔、曲调,表演诸方面均具有地方独特风格。 

《小河淌水》与尹宜公   作者:肖育文

灯会表演流程

灯会的程序一般分为接灯、耍灯、捂灯、闹灯、卸灯。

队伍按先后顺序:扁灯→狮子→日月灯、桶灯→龙→小七姑娘→花瓶灯→白鼻子、大脚婆压阵。

灯队在供奉灯神牌位处组好队伍,由白鼻子抱灯神牌位走在队伍前,队伍与接灯神时相同,大家一齐唱着灯、跳着灯、耍着灯,到村口接灯神处,到了村口全体对着牌位下跪烧香祭拜,接着报吉利。

各村灯队都要到密祉大寺前闹灯,据老艺人讲,因为大寺里供奉着密祉最大的神,所有灯队都必须到这里上会。行进途中,灯队以表演“过街灯”为主,即边走边舞,边走边唱。以花灯小调为“过街灯”表演曲调,到了大寺正前方后,灯队以表演“团场灯”、“簸箕灯”为主。灯场上不分老少,不分长幼,自娱自乐,各显其才。

密祉民歌-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从产生起,犹如文学中“典型大于形象”的艺术魅力唤起了人们的共鸣。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声不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响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也不论是黎明百姓还是艺术家,各自都会由此产生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

著名作家、电影剧作家白桦2005年9月在接受云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的话:“我对《小河淌水》太熟悉了。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次听到黄虹演唱,之后就一直听了50多年……。为此我回忆了经历的很多事,翻看了云南的许多史料和音乐资料,感到《小河淌水》很可能不是云南单一民族的民歌,而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晶,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的热恋着的情人们的呼唤。因为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它体现着多元文化的交汇。就如同王洛宾的西部民歌,很难说它属于哪个民族。” 

《小河淌水》这首歌的整理者尹宜公,出生在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他的父亲尹域﹙字建莘﹚毕业于省立师范。尹宜公年幼时,他父亲在县城惟一的一所小学学堂教书,担任数学、国文、音乐教学,1930年,为弥渡中学校歌谱曲﹙石泉词﹚。后来,尹域与妻子的弟弟赵永亮(字璧光)在文盛街、昆明等地开了“郁盛祥”商号,组织起马帮从事运输经商。尹宜公的堂哥尹宜仁就是当年的马锅头,带着马帮常年奔波于千里迢迢的茶马古道上。尹宜公受父亲多才多艺的影响,纯真的童心被弥渡民间众多的山歌小调、花灯曲调所感染。特别是来往于文盛街赶马人的生活,赶马人的心灵,在他脑海里留下深深的记忆;赶马人诉说悲欢离合、发泄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渴望、吟唱心中无限思念的歌声,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

而正是因为尹宜公从小受弥渡民间音乐的耳濡目染,听着唱着弥渡山歌、小调长大,品味着赶马人、牧羊人的心灵感受成长,而且是他本来就有生活在从事马帮运输经商家庭的真实体验,进而在云南大学就学提高的文化素质,投身于革命开展音乐活动提高的音乐素养和激发出的音乐热情,才使他在一个月亮汪汪的夜晚“一触即发”,以《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作为基本母体,整理改编填词形成了《小河淌水》。并应愿了他“填上爱情的歌词,容易引起共鸣,利于传唱”的初衷,传向了世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