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1、是亚洲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命之源”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打乱了行星风系的临界尺度,迫使大气环流改变行径,成为一个独立的气候区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育最多的区域。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起着各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据资料,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自该青海地区。
水是生命之源,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个缺水大国,黄河近年来的连续断流已经对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也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所以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距,除了经济基础、信息、人才等的差别外,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水资源。历史证明,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得到保护、延续和发展,就是有稳定的生命源,有江河源区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供应。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了。
2、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防灾抗灾、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湿地也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临时栖息地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三江源地区有河流、湖泊、沼泽、雪山、冰川等多种湿地类型,面积达7.33万km2。其中,沼泽分布率大于2.5%,是全国分布率最高的地区;有较大支流180余条;大小湖泊16500余个,其中在仅100余km2的星宿海就有2600多个湖泊;冰川总面积1400km2以上,年消融量10余亿m3。区内许多湿地为世界和中国所知名,仅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就有扎陵胡、鄂陵湖、玛多湖、黄河源区岗纳格玛错、依然错、多尔改错,以及著名的约古宗列沼泽、星星海沼泽,著名的有各拉丹冬、阿尼玛卿山、尕恰迪如岗、祖尔肯乌拉山的岗钦等雪山冰川。
3、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自然景观多样性。
源区最低海拔约3335m,最高海拔6564m,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护区地貌的主要骨架。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明显。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横断山脉、羌塘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等我国几个一级地理单元之间,“边缘效应”非常突出,生物的演化、变异等过程在激烈进行,孕育了众多高原独有的生物物种。区内维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属、2238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8%,其中种子植物种数占全国相应种数的8.5%。,分别约占青海省维管束植物的81%、57%、31%。脊椎动物370种,约占青海省脊椎动物种类的47%、全国的11%;其中哺乳纲84种,占青海省哺乳纲种类的44%。鸟纲237种,占青海省的56%;两栖爬行类15种,占青海省的6%。此外,已鉴定昆虫11目87科378种。因而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3种,其中有著名的虫草(冬虫夏草),另有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占青海省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类的26%,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3种。此外,还有三江源地区特有植物种类100余种,青海省分布的植物种类270种,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种类705种以及青海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充分显示了物种的稀有性。
三江源区还有9个植被型、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以及众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体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泽等湿地。区内独特的地貌类型、丰富的野生动物类型、多姿多彩的森林与草原植被类型和秀美的水体类型,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随气象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天象景观、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林相及水体大小、形状的变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4、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
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不长,下垫面的物理属性较差,多数土壤、植被尚处于年青的发育阶段,在寒旱生境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受到外界干扰时,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不够健全,恢复能力较弱,一旦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无论是其中西部和北部的滩地、沼泽,还是东南部的高山峡谷,由于地质发育年代轻,地质不稳定,山高、坡陡、峡谷深,风化壳浅薄,土壤厚度薄、质地粗,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特别是一旦地表植被破坏,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极难自然恢复,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大量的黑土滩和沙化土地即是最好的例证。
此外,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到2人/ km2,主要集中分布在州县城镇和河谷地带。而保护区人口约7.6万,人口密度则只有约0.5人/ km2,远远低于其它地区的人口密度。因此,虽然三江源地区人口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牧压加大,生态环境的人为影响增大,草原退化加剧。但据调查,因人为影响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离定居点近、水源、地形条件较好处,而在人、畜难以到达或者说还没有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的更多区域,则处于原始或接近原始状态,保持较好的自然性。
(二)经营管理评价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建立,2001年青海省批准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于目前各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各级自然保护管理体系还正在建立之中。因此,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和相关的日常事务等工作暂由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代管。
保护区涉及的4州1市、14个县均设有林业局或(农牧局)林业科,总人数约为420人。森林公安局分局4个,公安人员148人。每个乡(镇)基本都设有林业技术推广站,人数682人,自然保护管理和林政执法管理基础较好。
三江源地区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占全青海省43%的土地,10%的人口,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到青海省的3%。社区群众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仅在东部、东南部有少量耕地。由于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会给保护区经营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主要问题有:
——社区群众以畜牧业为主,放牧对保护区内草场保护带来困难;
——社区内产业结构单一,替代产业和产品发展缓慢,社区群众的收入增长较慢,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保护区内牧民的传统落后生产与生活方式、陈旧的思想观念等与实行保护的措施发生冲突;
——保护区地域大,牧民与牧场分布散,管护难度大;
——采金、挖药,以及煤、铜矿业等资源性产业给自然保护带来威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