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城四方街头的马帮。记者 胡洪江摄
阅读提示
随着“中国丹霞”和登封“天地之中”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40个。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申遗成功后,公众和媒体更多地将焦点聚集在了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上。
丽江古城在成功申遗后的10余年间,有过困惑,受过质疑。这座已有800余年历史的古城的管理者在保护与利用间艰难地、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
9月中旬,离中秋和国庆假期还有些日子,但跟在各色导游旗后的人潮还是让丽江古城有些透不过气。
地处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展现着汉、纳西、藏、白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观和多元文化形态。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在此后的10余年间,丽江古城“用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为困惑的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类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共同难题探索出了全新的路子和经验。
然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造成丽江原住居民大量外迁、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冲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过度开发”、“太过商业化”的质疑也不绝于耳。盛名之下的丽江古城在保护与利用间艰难地、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平衡。
半数原住居民已离开
留住人才能留住魂
67岁的纳西族老人李石生至今仍固执地居住在丽江古城里。有人说她“憨”,不懂得将老院子出租生钱。老人说,“街上是拥挤嘈杂了,但在自家院子里,还是舒适的。”
在丽江,像李石生老人一样坚守在自家院子的并不多,半数人选择了离开。 65岁的和国栋老人打小就住在古城内百岁坊一带,2007年,他决定搬出古城,将老房子租给沈阳来的商人开客栈。“半夜睡了一觉,还能听到游客在说说笑笑。周围装修房子的太多,太吵,住不成。”
据统计,目前古城内(含束河和白沙)依然居住着原住居民6200多户、2.5万多人,而最多的时候原住居民有5万多人。
随着原住居民纷纷外迁,以及外地客商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强烈冲击。
为此,丽江市出台规定,原住居民在古城内居住的,每人每月可领取15元生活补贴。同时,通过采取对住房困难的居民户优先安排公房及廉价租屋,安排古城下岗失业、社会困难人员到服务性岗位等便民惠民措施,使原住居民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街道办、社区也经常组织古城居民在四方街上表演民族打跳等传统歌舞,邀请外来经营者和游客参与其中。
2002年以来,丽江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加强对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民间工艺、传统服饰、节庆习俗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采取专项资金扶持办法,修复名人故居院落,恢复古城茶马古道马帮景观,以及用河水冲洗街道、放河灯等传统民俗活动;组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分公司,实施“走进纳西人家”等民族文化展示项目,在古城内选择10个特色民居院落设置东巴纸制作、民族生活器具打造等民间手工艺作坊;专门组织专家编写纳西母语培训教材,请来老师定期对外来经营者进行纳西文化培训。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局长和仕勇介绍说,从2008年起,丽江逐步收回古城内所有政府直管公房铺面的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用于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在公房招租过程中,凡经营项目是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关的,包括卖丽江粑粑等传统小吃,房租可以优惠30%;如果是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承租,可以优惠50%。租用私人铺面从事与传统民族文化相关的经营,政府同样给予补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