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12日专电(记者毛咏)昆仑山北麓一场突发的洪水冲刷出了一个个石棺墓,随后的抢救性挖掘出土了一件件2500年前的珍贵文物,再依据墓葬群所处的位置,考古专家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小宛国”的墓葬。
墓葬共有12座,位于新疆且末县境内昆仑山北麓一条古老的河谷崖壁上,海拔约2800米。主持此次抢救性发掘工作的是新疆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王博先生。他介绍说,此次发现的古墓群均在崖壁上,崖壁高7至8米,石棺墓处于中间位置,距崖顶约4米,距谷底3米多,“若不是洪水冲刷,很难被发现。”
不过,考古人员发现,河谷漫滩上有不少散落的大型石板,长度均在60至70厘米,宽度在20至30厘米。这表明,在过去的若干年中,由于洪水的不断冲刷和崖壁的风化坍塌,不少石棺墓遭到破坏,仅留下厚重的石棺板静静躺在河床上。
此次发掘工作是从本月初开始的,12座古墓的抢救性挖掘和清理中连续出土了大量的夹砂红陶,其中不少都有严重的烟熏痕迹,还有精美的铜制皮带扣、铜镜、铜刀等。石棺内的墓主人多是单人,侧身屈肢安葬,其中还有一个石棺中是一位女性与婴儿的合葬,婴儿头约一个成年男性拳头的大小。
王博先生认为,从出土物分析,石棺墓的年代在公元前200至500年。“从古墓群所处位置判断,它处于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且末国和‘小宛国’的交界处。”
且末国和“小宛国”都在新疆且末县境内。据《汉书》记载,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小宛国”位于昆仑山区,以养畜为主,其城址在且末国以南,相距三天的路程。王博先生说,如果以丝绸之路主要交通工具骆驼的速度每小时3至5公里计算,应该距且末国50至60公里。且末国则位于平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又因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经济较为发达,《汉书》有其种植葡萄的记载。
1985年,且末县发掘的著名的扎滚鲁克古墓群,其极为丰富的出土物和宏大的规模,都是对且末国经济实力的佐证。墓葬中出土了中国境内已发现最早的箜篌乐器,及“延年益寿大宣子孙”字样的织锦等,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且多为丛葬。
考古人员此次在昆仑山北麓发掘的12座石棺墓,随葬品极为简单,且每个墓中都有陪葬的山羊、绵羊、马等动物骨骼,有的墓中甚至有多达六七个的羊头。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此地畜牧业发展较为兴盛,这也与“小宛国”以养畜为主的生产方式极为吻合。
目前发掘工作已告一段落。8日,一座完整的墓道被运回且末县博物馆保存。王博告诉记者,考古工作将转入对这批石棺墓中出土的干尸骨骼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小宛国”的神秘面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毛咏 编辑:孟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