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陕北高原 舌尖上堆积起质朴的美味

2012年11月14日 07:30
来源:雅虎

作为香料的扎蒙是一种陕北常见的细碎野花。

作为香料的扎蒙是一种陕北常见的细碎野花。

从陕北到鄂尔多斯的寻羊之路

在陕北,一天的生活往往是从一碗羊杂汤开始的。在榆林,有许多家专门经营羊杂汤的店,每天天蒙蒙亮就营业,到了中午就关门歇业。随便一个榆林人都能向你 推荐几家心仪的羊杂汤。榆林的羊汤普遍5元一碗,是寻常人的早餐,里面并没有太多羊杂,而是有大量的粉条。榆林城市不大,生活成本却很高,我们随便在街边 吃一点小吃,花费的钱比北京还要高,当地人把这归结为“煤老板拉高生活成本”。近年来名声鹊起的神木县就属于榆林,神木县以煤闻名。

陕北与内蒙古接壤,开车三个小时就能到达鄂尔多斯。在榆林街头经常能见到“红碱淖”为招牌的鱼馆。红碱淖是一个淡水湖,而“淖”源于蒙语,从地名也可以看出这一带蒙汉之间的关联之紧密。

贾国龙说,要想吃好羊肉还需要向北,一直到内蒙古大草原。在一只羊的引诱下,我们离开陕北,朝着鄂尔多斯出发。在那里,有一桌手抓肉在等待着我们。

手抓肉是西北大多数地区的一种吃法,也是羊肉最普遍最经典的做法。传统的做法是将羊分成7大块清水下锅,先大火煮,再中火炖,2个小时出锅即可。只要肉煮透煮烂出锅一定嫩香扑鼻,用西贝大厨们的话说就是“肉烂自香”。

做手抓肉最好的羊肉原料有三种:锡林郭勒草原的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还有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阿尔巴斯山羊。前两种羊肉的最大特点是多汁、鲜嫩、无膻味, 阿尔巴斯山羊肉则以“老香”著称。草原羊天然醇香的口感与羊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比如乌珠穆沁羊生长的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是最优质的畜牧 业资源。

手抓肉之美在于其豪放。虽然相隔不远,此地的风俗已经与陕北迥异,其中的细节从一个手抓肉上体现出来。许多人喜欢吃羊腿肉,这 里容易吃,肉肥美,但是深谙其道的人就会喜欢吃羊排。吃羊排肉有一些讲究,需要找到筋膜,一起食用,吃剩下的羊排只剩白骨,当地人说这样的羊排“扔给狗狗 都不吃”,这才算是合格的吃货。

草原上已经冷了,鄂尔多斯的草原上草已经枯黄,能见到一些羊群从远处经过。草原之上的第二餐是全羊杂, 与榆林的羊杂颇有不同,榆林的羊杂中会加入粉条豆腐之类的搭配,而草原之上的羊杂里面全是羊杂。做羊杂需要一些细致的工作,先将生的羊肚、羊心、羊肠、羊 肝、羊头煮制35分钟;锅内放羊油、花椒、葱头沫出香味下羊肠炒出香味;下入其他熟羊杂慢火炒出香味出油,加入花椒面、干面、葱花、姜末蒜沫出香味, 随后烹入酱油、醋煸炒并加入辣椒面;第四步,将土豆条下入炒加清水、中火熬制50分钟至部分土豆化入汤中,这样熬出的羊杂汤味道醇厚,入口顺滑,咸鲜香 辣。在寒冷的草原上,因为一碗羊杂的缘故,额头竟然冒出细汗。

夜晚的草原,总是以一场篝火晚会开始,在蒙古包前,两堆篝火点起,民族歌手唱起歌,酒杯里的酒似乎也在欢唱。两旁都是烤羊肉串的香气,一群人一边吃一边跳舞,这是一种本真的快乐,以至于叫人淡忘了人间。

黄老汉家窑洞顶上铺着一层红枣,这也是他做黄馍馍的馅料。

黄老汉家窑洞顶上铺着一层红枣,这也是他做黄馍馍的馅料。

■ 记者手记

扎蒙是一种细碎的野花

我第一次吃到扎蒙是在北京。那是一个朋友从陕北老家带回来的油炸扎蒙,是一种琐碎的香料,有一种异香,在拌菜或者拌面条的时候放进去,能使普通的食物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然而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扎蒙”到底是什么,只说这是一种陕北常见的野花。

在陕北绥德老黄家的厨房里,我也找到了扎蒙,用油炸了,混合以香葱,那是一种如黄土地般辽阔的香气。当地的人只管它叫“扎蒙”,甚至说不清楚这两个字怎么写。我去野地里寻找扎蒙的下落,这种只生长在野外的小花形如韭菜花,却更细碎。

美食家古清生介绍说,这其实叫碱韭,百合科,葱属。在内蒙古一带也常见,当地叫“扎蒙蒙”。扎蒙之香,在于其浓重,如今在当地一两扎蒙的售价是30元,比许多香料价格都贵。

陕北特色小吃黄炸糕。

陕北特色小吃黄炸糕。

在绥德县的亢家沟村,我们去了老支书黄建雄家做客,这位当了57年支书的老人已经年近八旬,身体依然硬朗。黄建雄家的窑洞干净整洁,他给我们看黄家的族 谱,讲述村子的历史。晚上我们留在支书家吃饭,没有那么多桌子,就站在外面吃。这也是陕北人习惯的吃饭方法:蹲在窑洞口,呼噜呼噜吞下一碗面。秋风吹着, 可以抬头看见星光。此时有绥德的民歌手唱起信天游,声音自然淳朴,如同扎蒙拌在菜里,那是一种别致的香味。

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子云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责任编辑:张剑峰)

标签:陕北 高原 关中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