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外滩画报》
A.T= Atsuro Tamaya(田山淳朗)
日本时装的顺境与逆境
B:在1980 年代,大量日本设计师前往巴黎发展,为什么在四大时装之都中,日本设计师唯独青睐巴黎?在观念和做事方式上,你们会感觉到不适应吗?
A.T:我们认为在四大时装周中,唯有巴黎是国际化的风格。不论去哪座海外城市发展,语言始终是第一道坎,其它方面的不适应还在其次。
B:当下萧条的经济环境是否正影响着日本时装的设计风格?
A.T: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设计师想自己创业自然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那么,原本用于设计的能量不免要被占去一部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设计风格变得胆小保守,因为心里想的是衣服是不是能卖掉,工资能不能如期领到或者支付这类问题。
B:那么,对于现在的日本年轻设计师来说,去巴黎发展是不是比以前困难了?
A.T:光有才能不够,还是钱的问题。买机票,住宿,买面料,都需要钱。而据我估算,参加一次巴黎时装周的开支在2000 - 3000 万日元。
B:从日本时装的黄金时代到现在的低迷期,亲身经历这一切的你有何感触?
A.T:从1970 年代以后,时尚产业就变得与经济紧密相关了。20 世纪80、90 年代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欧洲的经济则相对低迷,于是时装界要通过不断引进和扶持新的设计师来自我振兴,同时借此打开国外市场。而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时装也陷入沉寂。千禧年之后是欧洲时代,而在2010 年之后,也许中国的时代将会到来?
B:时装消费市场的繁荣和时装产业的兴盛是一回事吗?当年欧美老牌奢侈品牌大举进军日本市场之时,给本土设计师带来的是压力还是希望呢?
A.T:在2000 年以后,日本人的奢侈品崇拜现象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从一开始,日本国内也没有特意去扶持年轻本土设计师的习惯。我认为,既然一个市场被普遍看好,那就有能力培养出好的设计师。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全民对时装的认识和鉴赏力随着市场的打开而逐步提高,自然也就为本国的时尚产业打下了基石。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中国设计师自己掏钱去巴黎发展。我以前在汉帛工作的时候,同事中有不少年轻设计师离职后自己创业开店。在杭州,这样的例子已经非常多。或许他们暂时还不起眼,但5 年10 年后可能大不一样。
B:近年来日本政府对于时装周的拨款不断减少,听说明年开始将完全不再出资赞助时装周,在你看来,这将对日本时尚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A.T:从1990 年开始,我一直持续在巴黎发表作品,因此我对日本时装周的动向不是很敏感,目前也没有特别看好的新人设计师。其实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想过要靠日本政府的资金来开发布会,或是靠日本政府的力量来扩展市场。我一直靠自己,并且竭尽全力地工作到现在。对于日本政府的这种神经质的举动,我也觉得难以理解。
B:在外国人看来,东京街头的时髦青年就是日本时尚的代表,对此你有何看法呢?
A.T:“设计师”<“街头时尚”。对于日本服装品牌而言,年轻顾客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为在选购服装的时候,顾客不会那么轻易妥协,所以设计师和品牌不得不更加竭尽全力。
B:在时尚的地域界限日趋模糊,全球潮流趋于大同的现实之下,以叠穿为特色的日本街头时尚却似乎没有被同化。
A.T:这恐怕是因为外国时尚杂志与日本时尚杂志的内容特征,以及受欢迎的倾向有所不同吧。其他国家的时尚杂志着重于传达时装界的最新信息。而在日本,则是生活方式类的,介绍店铺或穿衣搭配情报——总之比较贴近读者的内容更受欢迎。
工作就是生活乐趣所在
B:在设计的时候,哪一类单品让你最感兴趣呢?
A.T:外套吧。因为外套的设计要素可以有很多,而且极富体积感,所以施展的空间最大。
B:你最重视的女装元素是哪些?这些年来,你的设计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T:三个元素:简单、有型、可爱。我的设计一直都是“在优雅中加入一点男性化”。
B:这次展出的2011 春夏系列,你的设计出发点是什么?
A.T:想尝试如何把男性的风衣、夹克表现在女性的身上。
B:你将谁视为偶像?有谁给你的设计带来过灵感?
A.T:没有,在我的设计思路里不会有明确的对象。我只考虑要表现怎么样的主题,不会考虑诸如给谁穿,适合于哪个年龄层这样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