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再掀旗袍风尚
时尚旗袍韵事解读 勾画美体的四十年
历史走进了20世纪40年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旗袍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轨迹。袁仄和胡月在《百年衣裳》中表示,在这一时期,由于物质匮乏,“国民也无心打扮,加之国民政府和民间都呼吁厉行节俭,因此这时的旗袍风格趋于简洁、适体,用料也崇尚简朴。无袖的斜襟和双开襟旗袍在此时颇为流行。”
但在抗战胜利之后,都是女性旗袍有迎来了再度辉煌。
作者介绍:“30年代基本定型的现代旗袍样式得到了延续。到1946年后的旗袍下摆停留在小腿中部,裁剪合体,又重新勾勒出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而这时明星名媛的频频出镜也担当了那个年代的时装模特,旗袍的黄金岁月又回来了!”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到旗袍在抗战之后之于中国女性的重要性,该书特别收录了一则小故事来加以说明。
“在1947年9月,宋庆龄主持了一个中秋游园会,《女声》杂志记录道:
孙夫人上午就来了,她穿了一件白底黑碎花的长旗袍,上罩白麻布的上装;“梅龙镇”的老板娘吴湄穿了件酱色的旗袍;明星黄宗英是吃麦克风的主持,她朴素地穿了件深蓝色旗袍……游园会晚上七点开始,孙夫人换上一件深蓝地白碎花的旗袍,同样料子的披风,短及手肘;胡蝶穿的是粉蓝的短大衣,鸭黄的短旗袍,全高跟的皮鞋;白杨穿着深咖啡长袖旗袍,橙红的呢背心,蛇皮的高跟鞋……游园会几乎成为了旗袍大观园。”
从中不难看出,旗袍是这个时代各个阶层女性的时装首选。
要知道,旗袍在40年代中后期,不仅是中国女性魅力的代表,而且也是当时女性追寻时髦的唯一穿着。书中写到:“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会因穿上一袭旗袍而平添摩登风情。旗袍的风格内敛而不张扬,优雅而不轻佻,贤淑而不争艳,实在是和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女性体形特征十分契合。”
另外,作者也对40年代的旗袍特点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人们总是把民国各个时期的旗袍混为一谈。其实在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旗袍的样式不尽相同:从20年代发轫,到30年代基本定型,再到40年代趋于成熟。
40年代后的旗袍,除了领、袖、下摆的变化外,更多在旗袍的工业上、装饰上有不小的改良,成熟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术令现代旗袍更加完美。
在工艺方面,旗袍的胸部收省加强,以传统唐云归拔配合的收胸腰省;结构上既保留了传统的连袖,也采纳了西式装袖。
由于旗袍趋于简洁,其用料就显得更加重要。旗袍面料主要是国产和进口印花面料,各种绸缎、洋娟、洋布、锦缎,甚至是蕾丝镂空面料都成为了旗袍面料的常客。”
由此可见,旗袍的二度走红并非偶然,兼顾理想与美丽中的旗袍自然成为当时女性追逐的对象。成熟的旗袍在二战之后用一种东方的美丽表现着女性心中对于曲线的诉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