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脱掉的美丽
时尚旗袍韵事解读 勾画美体的四十年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辉煌,时间来到了50年代,旗袍也开始渐渐地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
根据《百年衣裳》记述:“在建国之初,虽然女性旗袍的颜色还是鲜艳明亮,刺绣、贴花、手绘等装饰手法仍得以沿用。但是随着政治运动的频繁,此后的几年间,旗袍和旗袍的穿着者都没有意识到,新中国的衣饰标准会把这样的服装也列为旧社会余孽的范畴中。在极“左”的政治气氛中,旗袍被悄悄藏进了箱底,仅有少数人在逢年过节或者特殊场合偶尔穿着,并常常在旗袍的外边罩上背心、毛衣等来弱化其的妩媚。”
袁仄和胡月在书中分析了旗袍衰落的原因:“旗袍和洗装备打上了‘旧社会’、‘非无产阶级’的印记。在但是的社会目光中,合体挺括的西装和雅致秀丽的旗袍简直就是资产阶级罪恶的化身。
再者,传统的旗袍紧身合体的形式不适合体力劳动时穿着,而且极富女性味穿着也不符合新社会的审美。旗袍所代表的闲适的女性形象在这种社会氛围里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注定在劫难逃。”
于是,从50年代开始,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作者表示,“到了1957年以后,极“左”的思潮渐渐占据上风,节日的游行也不再提倡穿西服旗袍。由此,西服旗袍从中国人的身上消失。”
总有人会感到不解,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要凋残;能恰到好处的表现东方女性美丽的旗袍,为何只有如此短暂的生命力?旗袍,在它流行的将近四十年里,用自己的线条塑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妖娆与性感,使得人们在回想民国时期女性时,必然会回味到旗袍的风采。希望旗袍不要凝固在历史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它自己的经典形象继续为女性美创造新的灵感与婀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