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旗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电影里民国时期的女明星们。她们婀娜的身姿在精致的旗袍包裹下,展示出了东方女性的窈窕之美。可是你可知道,红遍民国且被定为女性“国服”的旗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袁仄、胡月在《百年衣裳》里给我们找到了答案,不仅如此,这部巨著实际上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百年旗袍的流变史。
时尚旗袍韵事解读 勾画美体的四十年
《更衣记》翻出旗袍的纪年表
旗袍,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和满清有关的服饰。到底是谁在什么时间制作了第一件旗袍,我们已经是无从考究了。可是大家意识中的民国时期女性旗袍的出现时间还是有据可考的。而首次明确提出现代女性旗袍出现时间的人竟然是彗星经天般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
根据袁仄、胡月在《百年衣裳》记载: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更衣记》,在其中张爱玲明确地指出了现代女性旗袍出现的时间——“1921年,女人穿上了旗袍。”
作者在《百年衣裳》中诙谐地表示:“1920年出生的张爱玲当然是不可能在襁褓里看到1921年的女人们穿上旗袍的情形,但是李鸿章外孙女的身份,以及对女人的穿着打扮特别留意的她,在结合了儿时的记忆并与为写作而做了考据后,是能够做出这样明确的判断的。”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我们可以从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探知一些有关现代女性旗袍出现的蛛丝马迹的。
“余瑞香新做了一件白纺绸旗袍,很是得意,因为这件旗袍周身滚边,有两三寸宽。又不是丝辫,乃是请湘绣店里,用清水丝线,绣了一百只青蝴蝶。”
这是作者在《百年衣裳》中收录的1924年张恨水在《世界晚报》上发表的小说《春明外史》中记录的一个小段。
在《百年衣裳》里,作者(袁仄)表示:“在这部小说中,张恨水笔下的女性人物无不以穿旗袍为时尚,且这些旗袍有长有短,有奢华也有素雅,可见在1924年的时候,旗袍已经成为了女性穿着的重要选择。”
说到现代女性旗袍,其实还要把重点放在“袍”上。因为在民国之前,只有男人才“一截”穿衣,而女性旗袍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当时“女权”主义的诉求。
该书还引用了《更衣记》里的说法来表明,“女权”之于旗袍有着特殊的意义。
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子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子的代名词就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零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
同时,作者在书中也强调了东西方文化集合下的旗袍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和魅力,书中记述:“此时的旗袍已经融入了西方裁剪和现代审美的元素,使得旗袍能够更加体贴,更好的展示女性身材之美,同时也促使在旗袍形态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体现东方女性的人体美,出现了短衣袖、高开衩、紧腰身等变化。
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服制条例》,规定了女子礼服分袄裙和气魄,旗袍终于被确立为当时中国女性的‘国服’。
20年代初期,旗袍还保留着初期的特征:宽肥、平直。但是到了2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开始不再内穿长裤了,开衩的旗袍逐渐崭露头角,这样女性的小腿就在走动之时若隐若现了。这一改变自然是女性在追求自由之路上的大胆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