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秦汉经行处黄河万里奔潼关 潼关风陵渡攻略

2012年11月19日 08:32
来源:远方网

潼关风陵渡其他信息

(老照片——老潼关东大门一角作者:佚名)

潼关:千年古城一夜无

潼关古城地处要塞,经历了世代炮火的洗礼,仍然顽强的屹立在黄河边。然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潼关古城却因三门峡工程整座县城被拆除。

这座古城死得不明不白,按照三门峡水库最初的规划,它应该静静地躺在水库下面。人搬了,城拆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三门峡蓄水的水位,从来没有到达和淹没过潼关古城。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建立初期,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

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对前朝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是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 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康熙皇帝誉其为"天下第一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 年),约下临黄河的北面土城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而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至此潼关古城,东起东门经小北门、北门、北水关、西门、南水关、南门、上南门、禁沟及十二连城,连接东门,地势险要,固若金汤,真正成为"天下第一城"。

潼关故城主要经历了三次毁灭性的破坏。一是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六年--三十四年(1937-1945)遭日本侵略军炮击、空袭和驻军拆毁、火灾, 使本城遭到严重破坏,到解放前夕,古代建筑幸存者屈指可数。二是1959年,三门峡水库拦洪,县城搬迁;三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古城城垣建筑物拆毁贻尽。

(老照片—上世纪30年代的潼关黄河老渡口作者:佚名)

风陵渡:黄河要津,以桥代渡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风陵渡也是金庸大作《神雕侠侣》中郭襄与杨过相遇之地,常有游客满怀武侠情结来到此处。

【名称由来】

传说之一:

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的。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后在这场战争中被杀,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因唐代圣历元年(689)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称风陵渡。

传说之二:

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在风陵渡附近赵村东南,有女娲墓,冢高2米,周边30米。墓前原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重建风后祠及碑记,可惜已毁。

【成因】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为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附近,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

【历史】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

明清时在此设巡检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运输事宜。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历史上一直以摆船渡河,来连接陕豫二省。正是"挽输今正急,忙煞渡头部"。而今,一座铁路大桥将南同蒲路和陇海路连接在一起,把黄河天堑变为通途。1500米长的黄河大桥飞跨南北两岸,连接三省人民。凤凰咀上的引黄电灌站,吞波吐浪,灌溉着万顷良田。 登临河岸边的凤凰嘴上,远眺潼关,太华、崤函历历在目,脚下黄河波浪滔滔,气势雄伟。

[责任编辑:王晴] 标签:风姓 潼关酱菜 潼关站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