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美术馆的灵魂
收藏是美术馆工作运行中的灵魂所在。美术馆的收藏工作和研究工作以及展览工作是相互关联、一脉相承的,如果说展览是美术馆研究工作的最终呈现,那么收藏则是美术馆学术方向、运营理念持续系统性的具体体现。
国内成立时间较早的美术馆,在馆藏方面拥有时间上的优势。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国内成立时间较早,藏品匮乏或是质量不高的美术馆,也大有“馆”在。同样,美术馆的馆藏不应该只是一味体现在扩充仓库容量上,收藏工作要紧紧围绕美术馆的自身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而进行,持续性与系统性是关键;时间上的优势仅仅是相对而言的。
在暑期与寒假这些美术界的相对“淡季”里面,不少美术馆依然能利用自身馆藏呈现给观众一些不错的展览,也正是靠长年累月各自馆藏所赐。
业内美术馆过去更多的是为专业队伍服务,所以,虽然公立美术馆在近几年的发展运转中,依靠政府支持,获得了较好的条件,获得了发展,却没有谋求更大范围内公众的认可。鉴于此,除却上述3个方面,美术馆还承载着诸如推广教育、自身运营等功能。以往我们常说,画展开幕之日,也就是画展结束之时,美术馆不做宣传,也不搞公共服务,公众与美术馆之间存在距离。在这方面,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近几年积极拓展自身教育功能,利用展览本身的定位、寒暑假的时间档,扩展与学校、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联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像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所说的,我们从以服务艺术家为中心逐渐转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在公共教育花费上,我们从来不含糊。
当硬件齐了以后,美术馆所面临的是软实力的打造,这就需要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从根本上而言,美术馆首先是一个服务机构,而不是衙门。国内但凡有声有色的美术馆,没有一家不是服务意识明确的美术馆。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是,在曾经走访过的美术馆中,在资料的整合存档、媒体宣传、研究等方面,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多伦美术馆都曾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他们都是公立美术馆,却少有“官腔”,是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将服务放第一位。并且,但凡这些美术馆,当家人无一例外都非常强调学术建设,却也紧抓服务关。
美术馆何以滋长衙门气息,我想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其始终摆脱不了展览馆的影子。掏钱办展览、安排档期、布展,都得办展人追着美术馆跑,而不是像美术馆自主展览的时候,为了展览学术水平的尽可能诠释,需要四处奔波借画、订保单、小心运输。冷暖自知,只有美术馆人体验过后才可以更好地转换为服务意识。
最近10年,是中国美术馆业界转变发展思路、自主创新的10年,可以说,我们美术馆建设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但一些新的省一级美术馆建成投用后,尚站在发展的起点上,他们看上去显得有些迷茫。
当一个普通市民能将一些展览挂在嘴边、记在心头的时候,应是美术馆事业真正发生质的飞跃的时候。质性飞跃的原因,并不因为谁来主办,花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有一个开放性的空间真正向他们敞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肖怡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