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和《做?》
2010年09月06日 14:08 artforum 】 【打印共有评论0

1971年9月,Tommaso Trini在米兰艺术杂志《Data》的创刊号编辑前言“Notes on the Spectator”中,指出了艺术和反艺术之间爆发的一种经典的先锋性对峙。对于之前拒绝的形式业已接受,通过“观众、读者、经纪人、评论家、收藏家”之间的共谋,艺术家作为创作者的作用,与对艺术有共鸣的参与者的作用,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人们不再说起额外的艺术性作品或创作情势,而会提起现有语境下这种非单一性的本质,作品的表现风格和形成艺术沟通基础的其它因素,这一切都变成了艺术作品。Trini将收藏家视为最初的观众,更进一步指出,购买艺术品一种参与性的行为。Trini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将出售和收藏作为与创造无关的行为,因为“审美体验属于观众,对艺术品经济价值的衡量是他的观察方式的一部分。”如今我们要正视的问题是,当艺术家和观众(艺术家和收藏家)联合起来时,对艺术来说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这段时间看到的两场展览,令我想起了那篇具有预见性的文章,两场展览探讨的都是藏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再结盟,这种联合出现在70年代左右。第一个展览为《少即是多:Herman和Nicole Daled夫妇收藏的图片、实物和观念,1966–1978》 (Less Is More: Pictures, Objects, Concepts from the Collection and the Archives of Herman and Nicole Daled, 1966–1978)今年春夏在慕尼黑美术馆展出,介入其中、非常自觉的收藏家,其积极的行为解释了何为非严格意义上的观念艺术。第二个展览《做?贫穷艺术—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代》(Che fare? Arte Povera—The Historic Years)在瓦杜兹(Vaduz)的列支敦士登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Liechtenstein)举行,即将进入尾声。如《少即是多》一样,《做》主要展出的是近几十年很难看到的早期的作品。这些展览的同时举办,比以往更加突出了贫穷艺术和观念艺术之间重叠的领域,两个运动与往昔一样对彼此只是略微点到,但大部分还是作为分离的历史阵营而存在。

瓦杜兹(Vaduz)列支敦士登艺术博物馆《做?贫穷艺术—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代》现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马修S. 维特科夫斯基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