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的终结——走出当代艺术批评中的前现代思维模式
2010年09月06日 14:15 今日艺术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展览现场

一堆废弃的铸铁,摆放在墙面与地面涂成白色的角落前;两根带有水表的管子,被涂成白色、与旁边的墙面相呼应;一根倾斜的柱子上,一段锈迹斑斑的痕迹显而易见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年轻雕塑家焦兴涛的物性雕塑《景》的局部(2010)。张永见将汽车发动机取出,然后装入有孔洞的太湖石,野草花果从中长出。他为之取名为《春雨无声》(2010)。自然生命体的生长性,因为发生在汽车里的太湖石而昭然若揭。在此意义上,它依然属于物性雕塑的范畴。至于施慧用纸浆等综合材料制作的装置《悬础》(2010)、何云昌的《一根肋骨》(2008)、马晗的《白领之梦》(2009)、金锋的《忏悔书 2010》、王易罡的《改变山水的过程》、原弓的《以艺术的名义圈地》,所有这些在苏州本色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我们都很难具体地阐明它们的“中国性”的内涵。

“90年代的中国美术:中国经验画展”(1993)、“中国性: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2010),这些是王林近二十年来策划的展览标题。前者中的五位参展艺术家当时都生活、工作于西南,所以,在严格的意义上,它也可以改为“西南经验画展”。这里,地域性成为王林最早策展的思路起点之一,其理论后来表述为“中心的堕落与区域的拓进”(1996)。基于同样的思维方式,广东美术馆十多年后推出了以地域为范围回顾艺术历史的“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目前已经完成“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广东站——广东当代艺术展1985-2008”、“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作为一个中间性的规定性范畴,“地域”概念向下可以具体到艺术家居住的城市(如深圳美术馆举行的“居住在成都——2004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昆明的“缘分的天空——2005中国架上油画邀请展”、广州与武汉的“共振——2007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村镇(如“客居宋庄”)乃至街道,向上可以延伸到“中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1996)、“东方”(如1993年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中国艺术家作品部分取名“东方之路”)。但是,对于艺术作品而言,以城市、中国、亚洲、东方之类地域为代表的文化范畴,在最低层面植根于艺术家作为个体生命的个人性,在最高层面植根于他作为人类一员的人类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查常平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