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集体活动
2010年09月26日 16:25 艺术国际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这个听起来很“体制内”的机构,拥有的“院士”阵容几乎涵盖了全国一线当代艺术家,F4自然不会漏网,除此之外,徐冰、隋建国、刘小东、冯梦波等都在名单里。

研究院成立近一年。8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 “建构之维”群展是第一次 “集体活动”。那天很热闹,观众早早就在发布会区域外热情地围观——这次围观可以一下子看全十几二十个当代艺术的大腕儿,可以一次看完“光头”、“绿狗”、“大嘴”、“天书”,堪称当代艺术界的春节联欢晚会。

这就好像上个世纪90年代,唱片业还不算萧条的时候,公司经常把旗下大牌歌手的成名曲做成一张合辑发售,受众对这种经典之作总是充满好感,它意味着你在一个浓缩的时空里看到了每个人最经典的符号,求之不得,省时省力。

而对于主办者与参展艺术家来说,这感受就不是那么简单。毕竟,从建院开始,负面的评论一直没有消停过。

一些批评家觉得愤懑,有观点认为“在当代艺术萌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并没有组织伸出手来帮着做展览,到了大家功成名就之时便要呼来唤去地帮衬着装点门面,实在难逃‘招安’之嫌”。

对于“招安”这两个字,张晓刚在接受采访时,第一次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招安的意思,你我都知道,是说原来是土匪,后来归了朝廷,缴械了,失去了自由。当代艺术研究院没有给我一分钱的工资,不给我分房子,不给我户口,没有待遇,算什么招安呢?我们不拿钱,就还是自由的。”

“再说一点,有些人好像一直要把当代艺术家和国家对立起来了,我们强调独立性,自由创作,但不是强调反对国家,当代艺术的作用是反思,是要超越一些固有的价值观。所以,招安是一个假问题。等哪天研究院给我分了房子,把我关起来了,再说也不迟。”

姑且当招安成为一个假问题,那么集体活动对艺术家的作用有多大?

当代艺术不受待见很多年,上世纪80年代星星美展是在中国美术馆外的公园里举办的,驱逐与停展是常事。中国当代艺术从萌芽开始,就被排除在“国家级美术馆”的院墙之外。财富价值和海外呼声帮助中国当代艺术家获得了合理的生存空间,让他们从边缘群体走到了光环之下。今年展览搬进了中国美术馆,必须得承认,这是首次的国家级展览行为,即便只是在侧厅,也算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

客观地说,只有头上顶着光环的艺术家,体制内的组织才会吸纳——国内大把的急切要做展览的年轻艺术家,他们不是当代艺术研究院的目标。这也符合中国体制内机构的一贯宗旨:只有到了这个高度,才值得圈进来研究研究。

反过来,研究院需要当红艺术家,艺术家需要研究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吗?

方力钧刚刚完成自己的文献大展,张晓刚的个展也将要在重庆举办,周春芽前不久因获奖也在今日美术馆做了展览,“院士”们自己的展览忙不迭地举办,对于他们而言,“建构之维”并不系统、也无太多特点的群展有何意义?张晓刚用了“政治任务”四个字回答我。当“政治任务”和“当代艺术家”两个词并列时,颇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幽默感。

艺术家王功新在展览之外谈到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缺席。在“建构之维”这样的集体活动上,王功新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渴望非常有趣。他认为,做多媒体的艺术家,目前在创作上还有许多实际的困难,“因为多媒体艺术并没有因收藏而获得财富价值,创作的成本又比画画高出不少,还需要一些机构的帮助。”也许,艺术研究院的集体活动真的只能锦上添花,雪中送炭的活计还得来自民间。

或者当代艺术研究院的常态工作,回到“研究”上,会少些争议。这一点,邱志杰也提到了,“艺术家在进步,美术馆也在进步,艺术批评退步了,也许当代艺术研究院该多关注艺术批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纳狄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