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位艺术家与敦煌都有不同的故事。我与敦煌的故事是在八十年代初,那时,敦煌成立了一个临摹班,委托中央美院图画系授课。图画系就把这些和我一样年龄的学生们安排在附中上课,我此时正在附中读书,我们在一个院子里共同生活学习了两年。后来我们考上大学,他们回到敦煌。再后来,我们毕业,各自奔命,他们仍然在洞窟里临摹,不分春夏秋冬。再后来,我们都有了下一代,他们的孩子有的考上了今天的附中,新的轮回又开始了。
前年,喻红去敦煌考察,无意中看到有些洞窟里有小牌子,是捐助修复人的名字,都是日本人,于是她问敦煌班的同学沈淑萍,是否我们也能捐助,小沈说当然可以。于是我们捐出了我一年的工资,敦煌领导特意为我们挑选了272北凉时期的特窟,能成为272窟的修复捐助人是敦煌给我们的光荣,我非常感激,这次捐助又拉近了我与敦煌的距离,能为敦煌做点善事,我内心喜悦并且安宁。
回家后,我与民生美术馆长何炬星先生闲聊中提及此事,他很激动,他说我要努力发动更大的社会资源保护敦煌。
于是有了民生银行与敦煌的长期捐助计划,这是大善事,是文化界大事情,在中国,民营企业赞助文化艺术事业,民生银行走在前列,他们高瞻远瞩,将企业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联,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奉献企业的力量。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一个艺术家除了自我创作之外还可以成为一名使者,一个艺术家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他可以让更有力量的人或企业与文化事业搭建交流的桥梁,为公共事业做贡献。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不断扩展,我们知道土地的重要,我们更应该知道古代文化的珍贵和重要,爱护古代文化就是爱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子孙。
敦煌是我们地球家园的奇迹,敦煌是我们中国人永恒的骄傲。我们希望敦煌继续辉煌,敦煌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