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六十年艺术生涯 我的信念是超越古人(图)
2009年12月17日 11:10 北京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古人没有的我来

结束了格里菲斯艺术中心的工作不久,杨之光就通过美国杰出人士优先移民计划取得了绿卡,定居洛杉矶。旅美十年间,杨之光在人物绘画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寻求突破和创新。

“我一直有这个野心,古人没有的我来,老师没做到的我要做到。这个话以前不大敢讲,太狂,现在看来只有超越才能前进。”

传统中国画中最薄弱的就是人物画,伦勃朗解剖尸体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明代,鲜有人物画家。“中国人对人体没有研究,对人不了解怎么画?先决条件就吃亏。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研究人。”

杨之光说徐悲鸿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他倡导人物画改革,引进西画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画素描、加强造型能力。“有了造型能力再加上笔墨,这两点就超越了古人。我的信念就是超越古人。”

为了试探笔墨表达人物群像的力度,20多岁时的杨之光曾经临摹了列宾的油画《萨布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当时就有人评价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再看这幅含有探索意味的作品,杨之光依然感到激动。

“笔墨擅长什么?一波三折、小桥流水。我闭着眼睛不到生活里去也能画几张像样的山水,这不奇怪,但我要把古人不擅长的变为擅长。”

出现在杨之光笔下的常常是别的画家不去关注的对象。“我画空军、海军,都是人家不去的地方,因为不好画。甲板光溜溜的铁板一块怎么画?连灰尘都没有哪里来的一波三折?很多画家到那里没法下笔,束手无策。”

杨之光还着迷于对各种光的表现,这也是当代国画家很少尝试的。“油画擅长光,中国画怎么画?我画放映机从人后面打过来的灯光;画空军机场里的探照灯;还有拖拉机的灯光、日光灯,这些技巧前人都没有,又不破坏笔墨。这就是大革命,推进了中国画的进展。”

在求新的路上跋涉了一辈子,赴美之后,杨之光又啃起硬骨头——运用没骨技法画女人体。没骨人体是中国水墨画中难度最大的一项,画家要熟悉解剖学,色彩功底要过硬,书法功底也要坚实,一笔下去就是一只手、一张脸,再加之驾驭生宣纸的能力,才能画好没骨人体。上个世纪60年代,杨之光开始尝试用没骨法画人像,定居美国后,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写生,没骨人体日臻成熟。有评论家认为杨之光的女人体从难度到效果都超越了油画,没骨法也从他开始走上了一条新路。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杨之光不无欣慰:“我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10年一个脚印清清楚楚,60年就这样走过来了。”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颜菁 编辑:阳杰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
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