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守望敦煌
2010年09月14日 11:23 艺术中国 】 【打印共有评论0

1943年,张大千在榆林窟。

敦煌壁画临摹方法是经过敦煌研究院的画家60多年的探讨,从文物保护、对外介绍、资料整理、绘画研究的需要,逐步总结形成的三种临摹方法,第一种是现状临摹,就是按照壁画现状如实临摹。第二种是现状整理临摹,也要求表现客观存在的状貌,有的画面虽消失,但经研究以后,只要还可找到它的客观现状,如壁画某条线条部分断了,经过研究我们知道整条线条的特征,就可依据这个客观现状对残破处补画完整,再如壁画上那些斑驳的破烂,并非壁画本质的原有状貌,就可将其去掉。第三种是现状复原临摹,要求通过临摹再现古代壁画当时的状貌。复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研究明白什么是当年壁画的原有风貌,这就要调查研究与其同时代的壁画,有古代画史的知识,吸取老画家的经验,采用化学的方法对颜料和变色进行分析等,并将这些知识、经验和方法结合起来,制定一个复原的方案,才能开始复原临摹。总之,临摹是研究的成果。我们现在仍然使用这三种方法临摹,以前二种为主,第三种现状复原临摹做得不多。

我理解临摹品的价值是这样的:首先,它具有绘画性,是通过绘画手段移到画板上,这需要临摹者具有绘画的修养,研究的能力。摄影和临摹是两回事,是两种艺术,没有可比性,不能代替,当然可以借鉴。其次,是文物性,它是文物档案中的一种,是保护文物的另一种手段,可记录不同时段文物的变化。再次,是创造性,临摹是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临摹的再创造要做到去粗取精,如与壁画无关的脏东西和那些斑斑驳驳的破烂临摹时可去掉,客观存在的不仅是现在看到的,还有看不到的,经过研究可以发掘出来,可以再现,这不能说不是创造。

 

记者:张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的壁画作品,跟您所说的文物临摹有何不同呢?

樊锦诗:张大千曾到敦煌搞了近两年的现场临摹。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大多是有画面色彩鲜艳、非常漂亮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根据他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识,甚至是自己的需要在临摹。张大千的临摹方法不只他一个人,社会上其他画家也有按照自己需要在临摹敦煌壁画的,因为他们不搞文物工作,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他们的方法去临摹。他们与我们敦煌研究院画家从事的敦煌壁画临摹不同。

张大千那个时代很少有人了解敦煌艺术,因为那时很多人看到的多半是宋元以来的画,没有看见过敦煌北朝隋唐那些大场面的精美壁画。就是美术史研究领域也是只看文人画,传世的那些画在搞研究。当年,张大千提出来要到敦煌看六朝隋唐艺术,这很了不起,说明他独具慧眼,看到了敦煌艺术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以前的绘画比较传统,就是清朝末年的那种画法,到敦煌以后,他绘画的色彩有了创新,很有成就。我个人认为他后来创作的绘画中吸收了敦煌艺术的养分。

记者:从“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修复”成为国内古代壁画保护工程的典范,到2002年通过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您能否谈谈如何实现莫高窟由内而外的科学保护?

樊锦诗:这个问题我只能做点简单介绍。莫高窟文化遗产由本体的洞窟建筑、塑像、壁画及其周边与之相伴相生的寺庙、塔群、山林、沙漠、河流、植被等环境构成。1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莫高窟已有洞窟坍塌,塑像倾倒,壁画空鼓、起甲、酥碱、霉变、烟熏等多种多样的病害。现在,如游客过度进窟,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显著上升,也会对已经十分脆弱和患有多种病害的洞窟保护构成威胁。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应采取法律、科技、管理的措施,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以及它突出的普遍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莫高窟得到完整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

保护莫高窟的法规有国际公约、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专项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等等组。2002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专门为莫高窟制订的专项立法,明确了莫高窟保护区的特殊法律地位,并规范了莫高窟的保护、利用、管理等各项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保障。

文物本体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任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对木构窟檐、栈道和崖体进行了修缮和加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高窟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时期,开始研究壁画和彩塑病害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修复石窟壁画。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壁画病害保护、修复和研究,特别是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攻关研究的第85窟壁画典型病害研究和治理,这项研究不仅完成了第85窟壁画典型病害的治理,而且为今后的壁画和彩塑保护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模式和程序。目前,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病害总体上得到较大缓解,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环境风貌的保护是文化遗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在重视莫高窟本体保护的同时,同样注重遗址周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环境的保护。莫高窟重点保护区原生态的山形、水系、沙漠、绿洲等自然风貌和窟前寺院、舍利塔、牌坊等人文风貌做到长期保持不变;一般保护区的建筑设施也尽最大努力保持与莫高窟本体和环境的和谐协调。为了防止风沙对文化遗产本体和环境的严重危害,在莫高窟崖顶开展综合风沙治理工程,采用现代阻沙、固沙技术和防风林带建设,使石窟环境得到改善。

记者:文物保护专家献计献策,作为游客也需要建立保护意识。前段时间,曾出现游客行为不当造成与讲解员发生不愉快的事件。您认为游客应该建立怎样的文物保护意识?

樊锦诗:任何文化遗产,都是祖先智慧的创造。我们要有敬仰之情、敬畏之心。有了这种尊敬,我们在行为上就会多一份谨慎,就不会去随意触碰,而能自觉服从管理,正确地欣赏文物。对很多游客而言,不是成心要破坏文物,而是出于好奇去摸它。那为什么不能去触碰它呢?因为它已经很老了,已经很脆弱了。我们稍微不小心就会造成破坏。由于壁画画面很脆弱,任何一种不当的行为都会造成壁画画面材料的脱落,那么它附存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甚至会造成精彩画面的永远消失。祖先那么高的智慧,这些珍贵的千年壁画能够留存到今天很不容易,它跟人一样,生命只有一次,一旦毁坏,不可挽回,不可再生。所以,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要遵照文物保护法,做好科学的保护和管理。但光靠文物工作者做保护和管理是很不够的,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我们应在讲解好的同时多宣传,要向游客讲清楚为什么不能随意触碰文物,通过宣传,要让游客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规则,与我们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起保护文物。所以,我们说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记者: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也持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广阔胸怀。一直以来,您倡导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推动莫高窟文化艺术与外界的互动与传播。现在筹建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有怎样的设想,将来会达到怎样的展示效果?

樊锦诗:提出游客服务中心的构想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要使开放中的敦煌石窟能得到保护,又要使游客能观赏好敦煌艺术。虽然莫高窟石窟群规模很大,但是具体到每个洞窟空间不大,泥土材质制作的壁画塑像十分脆弱,壁画塑像因年代久远已不同程度地患有病害,过多的游客进入,会对洞窟中的壁画塑像保护构成潜在的威胁。以往单一的洞窟现场参观—讲解的方式,存在游客看不清、看不好、更多的观赏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保护与开放都很重要,但又有矛盾。我们要设法化解矛盾,使保护和利用之间获得平衡。保护不是为了把观众拒之门外,应是在保护好的同时要保证让观众看好。为解决莫高窟保护与开放的矛盾,要采取很多措施,如游客承载量研究、改进管理和展陈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采用数字展示技术,把洞内的敦煌艺术移到洞外看,这样可使游客看到比在洞窟内更多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信息,减少游客在洞窟中逗留的时间,减轻洞窟的接待压力,达到既保护洞窟,又让游客看好的目的。

筹建中的游客服务中心将设置主题电影演播厅、洞窟实景漫游厅、多媒体展示厅及相关配套设施。游客观看主题电影,能欣赏敦煌莫高窟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敦煌艺术珍贵的价值,获取丰富的敦煌历史文化知识。洞窟实景漫游厅,将建成为球幕影院,放映球幕电影,游客观看球幕电影,能身临其境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游客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观看不同的敦煌专题,满足多种参观需求。总之,利用数字展示技术去充分展示和弘扬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用数字存贮与再现技术,做敦煌艺术数字档案,以永久地保存莫高窟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突出的珍贵价值。现在采用的一些科技手段保护文物能延长它的寿命,但无法使它永存。它会渐渐老化,到最后终将消失。通过数字存贮与再现技术不仅能把敦煌艺术的信息存贮起来,又能使它再现。莫高窟人希望通过数字技术为国家、为民族尽可能地留下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为人民永远地展示敦煌艺术的风采。

我要特别要说明,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我们绝不会不让游客参观洞窟,而是把数字展示与参观洞窟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不同的展示效果,优化参观效果。

记者:敦煌莫高窟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示,将采用怎样的切入点实现古老艺术与现代城市的对接,会以怎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历届世博会都是展示文明的盛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诚然,城市不能没有文化,世博会必然包含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的内容。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中国,甚至是当时世界文明发达的大都市,蕴含了唐代辉煌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品味城市,不能缺少中国,不能缺少隋唐城市,不能缺少隋唐城市文明。敦煌隋唐壁画和藏经洞文物,蕴含有丰富的中国隋唐都城建筑和州城建筑以及隋唐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素。上海世博会是载入史册的盛典,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文化和文化遗产是世博会的共同关注点之一。我们希望借世博会的契机,通过灿烂的敦煌文物和复制洞窟的展品,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艺术魅力。

敦煌研究院挑选了能表现唐代城市及其最高水平文明的建筑、音乐、舞蹈、人物画、山水画、佛教经变画、书法的两个敦煌原大复制洞窟模型以及藏经洞出土文献和敦煌石窟彩塑的展品;组织编写图文并茂的《敦煌与隋唐城市文明》通俗读物,此书根据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的丰富资料,全面介绍了隋唐盛世的城市及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提供了介绍敦煌优秀代表洞窟和敦煌石窟风貌的DVD影视资料,供世博会展播用。我们希望通过文物、原大复制洞窟模型、影视资料、通俗读物等不同方式,让更多参观世博会的观众来了解辉煌博大的敦煌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骆阿雪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