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80x80cm布面油画2010年
走近芒克的绘画,我们看到他的画面效果比较简单,扁平的画面看不出什么透视关系。这跟芒克没有专业绘画的经验有关,也跟他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诉求有关。他没有经过专业的绘画训练,这并不能说成是他现在之所以这样绘画的主要原因,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去学习,画的更写实一些,弄出几个符号来,但是他没有,从拿起画笔到现在也有六个年头了,芒克一直在画面上追求这样的纯粹性,那一定跟他的精神诉求有关。问及他喜欢的艺术家,他想想回答说梵高,这不意外,我猜梵高在芒克的眼中应该也是伟大的诗人。芒克的绘画,其实没有脉络可寻,跟当下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既没有符号性创作的痕迹,也没有刻意去将一个事物进行写实再现,所有的绘画都是他对生活某个场景的主观臆造。芒克的画不能看久了,看久了你就想一头撞进去,哪怕头破血流,然后化作画中的一个笔触,融进他臆造的世界中。这是因为他的绘画看起来是二维效果,但是里面却埋着深深的孤独,画面上是一种灿烂,画面的深处是另一种灿烂,如果你能看的出来。其实,从一开始,我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他的整个画面,像一堵墙,墙上长满了荒草?还是像一个盾牌,粘连着无数的矛?抑或仅仅是一片灿烂一片凄凉一片美丽!芒克的笔触不是平铺,像长满荆棘一样,远看那荆棘,像是成片的人丛。芒克对色彩使用非常放肆,他敢将色彩一簇簇的摆放。我们很难说芒克的绘画语言在当下有什么突破性的意义,但至少对于芒克是对的,这已经够了。艺术家在放弃简单再现的同时,也开启了更多表达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解读芒克的绘画,我们不能从技法入手,而是应该从他所塑造的意象深处去探究。我们都知道伟大的文学作品超越文体,甚至超越语言,有意味的艺术创作也肯定超越形式本身。书读多了,容易成呆子,技法逼真了,容易失去灵性。好的艺术创作没有程式所循,就像伟大的文学作品没有方法可循一样的道理。在我们这个艺术界,经常看到一些写实逼真的作品,除了逼真,就是逼真,空无一物。芒克的作品看似厚重,却不失空灵。这让我想起在博览会上看到作家高行健的水墨作品的印象,技法一般,但是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整个画面像黑洞,让你不得不驻足欣赏。有几次跟朋友聊起芒克的绘画,大家都觉得芒克的绘画确实才气所致,没有我们常看到的匠气,这很难得。在芒克的画面中,一堵红,一堵蓝,一堵黄………一簇簇的绽放。他眼中的大自然像一个结晶体,而他的画面只是从结晶体切下来的一个侧面。
另外,我在芒克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芒克几乎在每幅作品的右下角都留下了一个淡色区,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在绘画中,很少见到画家为了签名而构图。他留下的那片签名处,将自己置身景外,而又清晰地矗立在画中。没有问过他原因,我想这应该是创作者作为观者的一种自觉,他也是被观察的一部分,他知道他是醒着的。以上是我对芒克创作的一种主观窥视,因为在跟他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很少谈及绘画,就好像他以前不喜欢讨论诗歌一样。我应该称芒克为芒克先生,文中仅是为简洁。还是那句话,让我这样一个年轻评论者去评述芒克先生的绘画创作,实感吃力。
2010-10-13于望京天使咖啡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夏彦国 编辑:骆阿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