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百万“中华小孝子”徒具观赏性

2011年11月01日 10:47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陈一舟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导语: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在中国儿童中心启动。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并倡议天下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有孝心,为孩子做孝道榜样。(《新京报》10月31日)

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里具有相当厚重的分量。在道德危机的时代语境下,倡树孝道“从娃娃抓起”,也显然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请恕我直言,“利用五年时间再全国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的教育逻辑着实古怪。

首先来说,五六岁的儿童在心灵和道德上“是一张白纸”,因为人性本善,在价值观和道德感尚未真正定型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孝子。纵然那些成人社会中成为众矢之的的“不孝之子”,在孩童时代也是如此。不孝,本身就是一种成人行为,这两个可悲的字眼不属于孩子。既如此,“百万中华小孝子”又如何“培养”出来?

一种可能是,“百万中华小孝子”工程——按照成人化的教育思路,让纯朴的孩子将本原的品质以某些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刻意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脚),以此来区别于普通孩子,证明“中华小孝子”的身份标签——否则,如何称之为“中华小孝子”呢?由此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些孩子活泼外向,擅长表达和与外界沟通,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容易成为乖巧惹人喜爱的“小孝子”;而对于那些内向和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想当上小孝子的桂冠怕也很难。

另外一种可能是“定向培养”。据报道,相应的调查认为“96%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和感恩心”——如此一来,限定“时间和数量”的百万“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说到底还是“指标工程”和“选拔工程”。细细想起来,这跟很多“全国××少年”或者“××少先队员”的评选活动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往往是评选一阵风,过“放轻松”,对这种事情,孩子一般不当回事,真正“当回事”的还是工程的组织实施者。

在我看来,真正的孝道教育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缺一都不可。有网友说的好,“孝心是一颗种子”,在儿童时代的孝心教育就是“播种”,但这颗孝心的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还要取决于后期教育的跟进和社会大环境的熏陶。这就意味着孝道教育应该成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性和家庭的教育引导也尤为重要。至于百万“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只是徒具观赏性,看上去很美而已。(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张银萍] 标签:时代语境 培养 孝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