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如何教会孩子“不放弃”

2012年12月04日 11:23
来源:凤凰网亲子论坛

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放弃,而且对未知没有好奇心。她常常在放学留下来四个成绩不理想的小朋友教他们数学,她说,如果其中的一个不会做这题,就会问旁边的人:“你会不会?”如果那个同学也摇头,其他两个人也不再问了,大家一致举手说:“老师,我们不会做这道题。”她问另外两个孩子:“你们根本没有做,怎么知道你们不会?”这两个学生只是耸耸肩,不想试一试自己是不是真的不会。

对于她的担忧,我也颇有同感。我在大学里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许多明明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他们常常连试都不试就喊不会,希望别人替他解决。

这种情况不能全怪孩子,多半是由于平时孩子一遇到事情,家长就急于出手相助造成的。或者是孩子一没做好,家长就批评。总之,不给孩子留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这样孩子就不会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就变得容易放弃了。

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一只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避开电击,时间一长,它就放弃了尝试。当环境改变以后,只要跳过矮栅门,就可以逃到无电的安全地带时,它也不会去试。它已经安于逆来顺受,过去的打击使它认定自己是失败者,以后不再尝试了。通过观察大脑中的神经机制,我们发现,一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决定他大脑中区块活化的程度,而大脑的活化又决定这个人的行为。

孩子如果从小靠自己,没有大人可以依赖,长大后通常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创造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小时候都有做事成功的经验,很少因为做错事挨批评。一次次成功使他们有信心,敢于探索、尝试。他们在童年时多半很自由,想要做一件事时,可以一直做下去,直到完成为止,不会有人打断他,叫他去做功课、上才艺班或补习班。

把一件事情做完,直到成功为止的经验,对他们长大后勇于担当很重要,因为它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心里充满“我很行”的喜悦,也感受到完成一件事后,放下负担的轻松。如果从来不曾体验这个感觉,每次做一半,要么家长动手帮忙,要么因为练琴时间到了,就中断了,孩子自然会养成动不动就放弃的坏习惯,认为反正没必要努力做。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也就没有动机和兴趣了。

我儿子做事时往往很不喜欢被人打断,因此,我一直注意给予儿子足够的耐心。

记得儿子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饭吃到一半,我先生打电话来说飞机提早到了,叫我赶快去接他。我挂上电话,抓起儿子的手就要出门,他叫我给他两分钟,要把饭吃完,如果等爸爸回来再吃,他就不想吃了。他说,他不喜欢一件事没有做完的感觉。于是我耐心等他把饭吃完,一点也没催促。

儿子读九年级时,我偶然从香港买了几个各种式样的九连环回来。儿子好奇,拿去玩,在不知道口诀的情况下,锲而不舍地一直解,整整解了一天一夜,终于把它解开了。解开一个以后,其他几个也就顺利地解开了,他发现其中有规律可循,一通万通,很是高兴。我则惊讶于他解不出来时没有放弃,一直在尝试,晚饭也顾不上吃,直到解开为止的毅力。他的坚持,我想跟他小时候一定要做完、不放弃的习惯有关。

其实,我们大人不是也不喜欢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就被要求去做别的事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在教育小孩子时最有用。

“可以失败、不可以被打败”的人生观要从小建立,因为它储存在神经连接的突触上,是内隐的学习,会跟随孩子一生。孩子对输赢成败不那么看重,就能打造坚强豁达的品格。反正永远有明天,有明天就有希望,就有机会翻盘。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亲子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亲子",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