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适应障碍”成外来劳务工最常见心理问题

2011年07月04日 11: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刘一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

在深圳,外来劳务工占人口大多数,其中八成是农民工。离开熟悉的家乡,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的适应障碍、失恋或离婚导致的情感困扰、空虚与孤独感等最为常见,有些人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轻生念头。“心理在线”栏目特别推出本系列报道,在关注外来劳务工常见心理问题的同时,力求为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应对之道。

每年都有不少年轻的农民工离开家乡,带着梦想和憧憬来到深圳,他们或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或是为了积累创业的经验和资金,或是想融入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工作与现实的压力、情感上的孤独,让一些人面临着内心的巨大冲突。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指出,在外来劳务工、尤其是新到深圳的打工人员中,“适应障碍”已成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他认为,当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要学会“以退为进”。

从热情万丈到心灰意冷

小王去年高中毕业后,从湖南来深圳打工,他打算好好地学一身本事,两年内帮家里盖上新房子,然后争取在家乡做点小生意,这也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可是来了以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要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并没那么容易,只好降低要求进入一家电子厂,工作环境不是想像中的宽敞明亮、厂区内也没有绿树成荫,工作强度很大,收入却比预期的低很多,而生活开销倒是不少,渐渐地,他觉得人生艰难,梦想变得渺茫。

小王告诉记者,他非常怀念学校,觉得工作跟学生时代有很大的不同。自己过去在班上比较乖,成绩虽不是最好但还过得去,老师对自己也比较喜欢,但现在发现,“乖”吃不开了,顶头上司好像不喜欢他,对他讲话总是音量很高、显得不太客气。最关键的是,以前学习不好父母也能原谅、希望下次考好,对人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也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进入工厂后,发现生产线真是个纪律严明的地方,在程序严格的机器流水作业面前,需要的是高度的纪律性、高度的服从,自由却少了很多。过去的生活悠闲而懒散,现在却是油门猛地一踩、突然加速并且要开足马力向前,这种落差真是太大了。

说到人际关系,他叹了口气。跟同学可以无话不谈、打打闹闹,可是同事之间却不能如此,好多人都不认识,就算是认识的也就是聚到一起打打牌,不谈心,况且人人都忙、很累,没有时间听自己倾倒苦水,自己不敢、也不好意思跟他们交流感受。

现在,小王觉得自己很失落,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甚至还出现拉肚子等肠胃症状,总是处于一种焦虑之中,一年前热情万丈的小伙子逐渐变得心灰意冷。

记者注意到,在外来工中,像小王这样的为数不少,来深圳时的豪情消退了,人变得非常不开心。

心理落差加剧适应障碍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告诉记者,在日常咨询以及相关调研中发现,农民工尤其是在新来深圳的打工人员中,“适应障碍”已成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适应与家乡、学校全然不同的新环境,是年轻人面临的最大命题,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环境下长大,成长中缺少‘挫折课程’,因此‘磨难期’就会推迟到进入社会时到来。”

“适应障碍犹如心理上出现了‘水土不服’。”刘铁榜认为,年轻人来到新环境,要融入新的氛围、新的文化,必然要面对不少困难,会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心理压力,甚至有可能陷入到一种心身不适应的状态,出现所谓“适应障碍”。外来劳务工对来深圳打工的预期往往过高,而现实中达不到,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身边又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就会进一步加剧适应障碍,对环境排斥、拒绝、不接受。

刘铁榜说,适应障碍会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情绪上,出现情绪低落、无所适从、左右为难、担心焦虑、苦闷害怕等不良情绪;生活变得缺乏规律,办事拖拖拉拉,决策犹豫不决,人的整个节奏变得懒散,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身体也出了状况,显得疲乏、精神倦怠、头昏脑涨、食欲不振、经常失眠,如果是女性还会出现内分泌失调。

“虽然整体身心状态并不好,但是去医院却并不能查出身体在生病。由于身心的不舒服状态,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应当面对现实灵活应变

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遇到的人和事完全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还要承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时需要掌握一些适应与调整的能力。

刘铁榜认为,心理上的“弹性”、或者心理可塑性,是适应环境所需的首要能力。遇事不要想法偏激、偏执、冲动、“一根筋”,否则会因过于刚性而导致灵活性不够。

对于新来深圳的劳务工而言,首先要有应变的心理准备与能力,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有了这种心理准备之后,遇事就不会那么惊慌、束手无策,才能及时调整预期,顺应现实,并根据现实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如果觉得不能适应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或者觉得某个具体的工作环境不适合自己,不妨“以退为进”,选择离开,去别的岗位或工厂试一试。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定会有其他的机会是适合自己的。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要善于给自己“空间”。坚持一下、灵活地加以调整与对待,今天的确不太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但也许明天可能就适应得不错了;另外,不仅是你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环境也需要有个过程来适应你,这种适应与调整是相互的,所以一定要有信心。

要学会利用资源,比如打电话给父母、向同学、身边的老乡求助、倾诉,他们也许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你一些不错的建议。还要多交朋友,在身边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因为学会关注内心压力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沉溺网游、酗酒、赌博、自闭等不健康的行为只能为适应环境增加更多的障碍。

“从农村初来城市,这种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必紧张,要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走出来、一定会在适应的过程中成长,只是它需要时间。当适应环境这一关顺利通过后,人会受到激励,走得更远、更好。”

相关

链接

心理治疗≠聊天

长期以来,深圳外来劳务工群体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较大,却一直未得到满足。根据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调研结果,外来工中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咨询的比例为41.9%,而曾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仅占2.4%,可见他们有很大的咨询需求,而且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使用的心理咨询方式中,外来工更偏向于选择电话、网络,占到了近8成。

有些人对心理咨询不太了解,认为就是聊天。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强调,心理治疗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是日常聊天不可取代的。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有保密的谈话,能够帮助人们增加对自己情绪、信念和行为的了解,增进对自己言行动机和后果的领悟,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人们可以改善和发展自己。而聊天是没有任何要求的谈话,会谈到个人隐私或秘史,大家没有为谈话内容保密的义务,反而有传递消息的习惯。“总之,聊天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有心理困扰和精神痛苦的人,最需要的是心理治疗,而不是聊天。”

心理咨询能带来哪些好处?刘铁榜认为,重视心理健康,定期地给情绪“倒垃圾”,能让人更好地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体说来,它能帮助人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学会面对现实问题;学习如何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如何思考问题;学习怎样与他人有效沟通;学习如何调节情绪,走出困境。(刘一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昭遐] 标签:适应障碍 常见心理问题 劳务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