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专家解析“企业爱冒充洋品牌”:国人存崇洋心理

2011年07月15日 09:46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为在北京举行的说明会上,达芬奇家居总经理潘庄秀华为其情绪失控向媒体鞠躬致歉。总汇摄(新华社发)

从香武仕音响到欧典地板,再到时下热议的达芬奇家居,似是而非的洋品牌不绝于世。假洋品牌为何能在国内市场上长期存在,且欺世盗名获取高额利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纸包不住火,热衷于冒充洋品牌而忽视严把质量关,是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只能是死路一条。

洋品牌效应蒙蔽消费者的双眼,企业因此获利非常丰厚

记者:看到达芬奇家居涉嫌造假的新闻,您第一反应是什么?

剧锦文:事实上,假洋品牌在中国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在很多行业都不乏案例。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商品打着国外品牌的幌子,实际上就是产自中国。那些厂家冒充洋品牌,偷梁换柱,营销打擦边球,以次充好获得的收益非常高,涉嫌消费欺诈。

记者:为何总有人热衷于冒充洋品牌?

剧锦文:企业冒充洋品牌,看中的是洋品牌的品牌效应。一说是达芬奇家居,一说是意大利进口,这种品牌的效应会蒙蔽消费者的双眼。长期以来,国人存在的崇洋心理,认为“洋货”时尚,品质好,愿意出高价,同样用途的东西,一些人甚至愿意多掏几倍十几倍的钞票购买“洋品牌”。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国人对这东西在国外是不是一个知名品牌,并不知情。

企图用“洋名”走捷径,不符合品牌经营管理的规律

记者:我们梳理发现,冒充洋品牌搞营销的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这说明了什么?

剧锦文:使用假洋品牌,对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诱惑力很大。大众消费品取“洋名”容易打开市场,容易给人“国际化、品质好”的印象,被认为是后来居上的营销捷径。

记者:一些假洋品牌的款式、质量也不错,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就是“中国制造”,其实也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剧锦文:其实,起个洋名字没有关系,只要把握住质量和创新,慢慢也能成为自主品牌。品牌有一个建立的过程,也有一个维护的过程,怎么扩大品牌的含金量,使它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加广泛,学问很大,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你建立一个品牌了,一旦出了质量问题,马上完蛋。“三鹿”没出事前,评价它的品牌价值有150亿元,一出事,一分钱不值,甚至是负值。想走捷径,弄个假洋品牌,在一两年内就名利双收,这不符合品牌经营管理的规律。如果达芬奇家具本身质量很好,这个品牌还会走下去。

中小企业搞洋品牌,若能够很好地去维护,别以差充好,当然可以成为一个很知名的品牌。比如,马可波罗瓷砖,总部在东莞,品牌名称来自意大利名人,如今在陶瓷行业推出了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中国印象”系列产品,也得到了国人的认可。

政府监管有漏洞,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方面有欠缺

记者:普通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原产地真假难辨,但海关、工商、质检等部门,应当心知肚明。

剧锦文:假洋品牌屡见不鲜,说明政府在监管方面有漏洞,在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方面有欠缺。一些企业钻法律空子,在国内注册商标用洋气的中文词汇,或者在境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很难说侵权,在法律上不存在问题。但张冠李戴地打擦边球,故意瞒骗消费者,就涉嫌消费欺诈。

记者:该如何限制这些假洋品牌欺诈消费者?

剧锦文:在现行的对企业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之下,还有法律完善的程度,都不足以杜绝假洋品牌的出现,但是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遏制。首先,一定要加强监督。现在社会监督的力量很强大,各种传播媒介对这种现象的反应很快。其次,提高打擦边球的风险成本,一旦造假,要严厉处罚,让违法成本大幅上升。当然,消费者也要有防范意识,要破除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昭遐] 标签:洋品牌 剧锦文 洋名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