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别成心理负担 春节恐归族何必再纠结
回家过年别成心理负担春节恐归族何必再纠结(资料图)
春节临近,是否回家过年又让“恐归族”开始纠结。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人群进行过年回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其中,因春运车票难买导致的交通因素占到83%,家庭或情感因素达到35%,春节消费达到71%。此外,假期太短以及组建家庭后回农村过年不适应等因素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对此,个人以为政府不妨多给力,提供更可能多的交通便利。当然,父母亲人则当多多理解和包容,回还是不回,都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北京晨报》1月15日)
建议
政府多给力
亲人多体恤
年,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一直是那么的纠结。有爱,也有恨,有喜,也有悲,有乐,也有愁。当然,更多的是爱。是对父母的爱,对家人的爱,对家乡的爱。当然,更多的是喜,喜相逢,喜团圆,而喜上眉梢。当然,也更多的是乐。天伦之乐,阖家欢乐而乐不可支,乐开了怀,乐开了花。自然,也少不了的忧愁和烦恼。不说一路上的等待挤压让人几乎窒息疯狂,可至今仍然未能买上票,“问君归期未有期”,怎能不让人心烦意躁?别说事业如日中天,如今连个固定的工作也没有,工资也就够养活自己的。“回家给不了父母钱,还要给亲戚朋友的孩子压岁钱,吃不消。”能不忧不愁?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的百姓,为了过一个团圆年,甚至不惜血本,不惜代价。据称,今年春运,预计客流将达31.58亿人次。突破30亿大关,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客流量相当于全国人口整体迁移2次。因此,为了圆每一个中国人的团圆梦,各级政府当给力再给力。尽管我们知道,将31.58亿人次客流量交给铁路公路,担子太重太重。但仍旧希望各职能部门携手齐心,恪尽职守,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服务。包括开放更多的售票网窗,包括增加更多的火车、汽车,也包括减少各路段的收费。自然,更包括安全运行,一路平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麻痹。
当然,仍有一些人不能赶上回家的末班车,仍然需要一些人节日坚守在第一线,仍然有一些“恐归族”滞留未回。对于他们,作为亲人的我们就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体恤。支持孩子们留在工作的岗位上,鼓励亲人们节日里多一些奉献。也安慰孩子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更当善自珍重,吃好玩好。况且,电话、手机、网络、视频等,天涯近在咫尺,为亲人团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别样的欢娱。只需要提及的是,城市的管理者理当对留守族,对于“恐归族”更多一些慰藉,多一些关爱,也更多一些周到的体贴服务,努力让异乡也变成一个温馨的家园。(刘效仁)
质疑
调查有水分
七成人何来
普通的常识告诉我们,七成人不想回家过年有些言过其实了,我们应挤一挤这个“七成人不想回家过年”调查报告的水分。
这个“七成人不想回家过年”的调查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据报道说,是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六大城市人群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烦恼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上。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问卷是街头随机的呢?还是入户调查的呢?还有就是调查的人群是否有多样性?所以,新闻没有交代清楚,从我的判断和报道举的例子看,农民工这个“回家过年”的群体没有列入其中,所以,这个“七成人不想回家过年”也许就是对一些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调查。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有水分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亿万家庭团聚的时候,我们在外的游子,在外求学也好,在外打工也好,哪怕在外长期工作也罢,大家都有一颗归家的心。尽管不少人有回家过年的种种烦恼,但心底里还是十分想回家过年的。从汽车站、火车站人流“回家过年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无论脸上露出多么疲惫的表情,或者为一时买不到车票焦急不安的神情,但一提“回家过年”,心底都洋溢着幸福,所以,“七成人不想回家过年”这里面水分不小。(徐志翔)
评判
别把回家过年
当成心理负担
从“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无尽期盼,到现如今的惶恐、焦虑与不安,一方面折射出国人对待传统民俗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我们最为柔软的心灵越来越适应乃至喜欢漂泊的状态。当时间指针滑向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固然不该再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的价值观念,但却应该“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说说心里话,努力把家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感情找回来。
春节是一个举家团聚、阖家欢乐的好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品味的是团圆和亲情,溶解的是相思与牵挂,与各自的身份、地位、金钱等并无太多的关系。更何况,现实里能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人又有几个呢?从这个层面上看,即便我们暂时不够富裕,或者没有功成名就,抑或是在过去的一年里饱受挫折,但在传统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完全可以换种眼光看待生活,放下包袱回家过年。正如一位母亲所说那样,“父母最希望的还是孩子能回家过年,有没有钱、有没有对象都在其次,平安就好。”
实际上,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并不多,陪伴父母过春节的时间就更少了,必须珍惜当下的每一次机会。去年,“算一算,这辈子还能和妈妈相处多长时间”的帖子,曾在许多社区论坛广为流传。“如果你和妈妈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妈妈相处多久?”有人算出的结果是三十年里或仅一月,令人既大吃一惊,又备感心酸。
回家过年的脚步不应该如此沉重,因为回家过年不仅是国人绕不开的情结,还是寻找精神归属的一种方式。如果动不动就把自己关闭在“单身、钱少、怕折腾”的“黑屋子”里,那或许也就拒绝了一种来自彼岸的呼唤、一种对心灵的护佑。(陈尧)
观察
伪道德规则
拦住回家路
站在“父母”的角度出发,很多年轻人的各种“恐归”理由,不仅没有必要也站不住脚。有不少人感慨而善意地提醒“恐归族”,父母其实并不在意孩子是否“衣锦还乡”,或者给他们丰厚礼物,而是全家团聚。幸福最重要,其他都是浮云这话很在理,也很诚恳。可是谁家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风风光光地回家过年,而又有几个在外打拼的游子不想给年迈的父母献上一点孝心呢?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尽孝,假如春节还要空手而归,恐怕大多数人在感情上也难逃自我的“拷问”。
有人认为,春节回家主要是孝敬父母,其他方面的开支可以尽量减免;还有人表示,过年的意义更多在于家人团聚而不是送钱送礼,应该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陪陪父母家人。请恕我直言,“理论上”是这样的,但现实却不允许我们“纸上谈兵”。不管我们承认还是不承认,传统社交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和功利化了。春节走亲访友,亦是如此。
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下,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过于功利形式主义的“礼金式祝福”已经从民俗沦落为一种陋习。然而,值得警思的是,在这种陋习风中,几乎所有人都戴着道德的假面具,沉湎在道德的幻觉中走亲访友不送点礼金和礼物,不但社会不认可,本人也无法心安理得。久而久之,当伪道德成为潜规则化的、通行的道德准则,“害怕回家过年”就成为越来越强大的“伪道德规则”辐射下的必然。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隐喻着当前这个时代让人无法回避的精神通胀。(王艳)
三言两语
●“七成人不想回家过年”太夸张了吧?这样的调查报告新闻的时效性是强了,但调查的真实性还是让人将信将疑的。
严冬
●回家过年的心情都是相似的,“恐归族”的恐归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怕经济不堪重负、怕父母逼婚、怕春运折腾等,简而言之就是单身、钱少、怕折腾。凡此种种的现实无奈,我们很容易感同身受。
宁不宣
●恐归的理由再多,也不足以成为“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绊脚石。
萧浩
●春节团圆是传统民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却有越来越多人害怕回家过年。一言以蔽之,因为春节回家过年开销太大,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
那仁宏
●既然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那就快乐点,为了家人,承担起责任。
刘传统
●来回的路费,父母亲人的礼物,走亲访友的花销,晚辈的压岁钱以及同学朋友的饭局应酬……这些算下来,还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月收入不高的工薪族来说,“恐归”说到底就是一种无奈的辛酸。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