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幸福专家”说:幸福源于爱与包容

2012年03月07日 12:49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知足常乐”辩

欲望少于能力,一个人就不能充分享受自身的价值;欲望大于能力,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产生痛苦无奈

记者问:这样的观点,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常提到的“知足常乐”?

王晓燕说,这样看待也对,也不对。说“知足常乐”,并不是要人清心寡欲,而是指要减少那些超过自己能力和实际需要的欲望,欲望少于能力,一个人就不能充分享受自身的价值,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欲望大于能力,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产生痛苦无奈。而就生存条件来说,各人也有不同的需求,超过实际需要的物质追求,便会成为影响幸福感的贪欲。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知足常乐。

另一句话又叫“不知足常乐”,它指的是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对于实践创造的需求是无限的,要将对物质的欲望转向更为积极、高尚的创造中去。所以,一些腰缠万贯的富豪虽然极尽奢华享受,但内心未必幸福;而一些过着清贫的物质生活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坚定目标幸福快乐地奋斗着,就是因为欲望所指的方向不同。

■幸福的真谛

人的幸福与个体自身的感悟有关,而有了爱,就有了包容、有了感恩、有了珍惜;有了自由,就有了健康、有了独立、有了创造

王晓燕认为,幸福其实是对因果关系的把握。她说,幸福说到底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可能感觉很幸福,有的人却感觉很不幸,同样的事,有的人觉得很乐观,有的人却感到很悲观。

何以如此,是因为每个人对生活、对事情的归因不一样。很多人把自己不幸福的原因归因于钱不够多、权不够大,所以他就拼命地去赚钱、争权,结果钱赚多了、官当大了,却未必能增强幸福感;有很多女性,总认为自己年纪大了,青春不再,便想方设法把精力花在改善自己的容貌上,结果许多还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幸福感。这便是归因的错误。

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我们的世界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悟。”在善良的人眼里,别人也都是善良的,即使是遇到不平之事,也常常归因于自己的失误;若获得滴水之恩则尤感幸福,觉得应以涌泉相报。而在自私的人看来,别人也都是自私自利的,需时时防备才是,即使获取很多,也总是不知足,觉得一切都是自己该得的,这自然就难以感受到幸福。

正因为人的幸福与个体自身的感悟有关,所以幸福的心灵便成了幸福感的源泉。王晓燕认为,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由,自由是对个体而言,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主体需求得到充分释放,让自己的价值能力得到充分展现,才有内在的真正的幸福感。而爱是对社会群体而言,人生活在社会中,时刻与人发生各种关系,只有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安全、尊重和关爱,才能“享受”幸福。而有了爱,就有了包容、有了感恩、有了珍惜;有了自由,就有了健康、有了独立、有了创造。

王晓燕用幸福树的方式形象地阐释对幸福的理解:幸福以爱为种子,以物质条件为水分,以健康身心为阳光,以自由为杆,以珍惜为叶,以包容为花,以创造为果,它扎根于生活这个土壤之中,借助于实践活动才得以茁壮成长。总之,幸福是用心去爱,幸福是释放自己,幸福是珍惜现在,幸福是包容一切,幸福就是把每一分钟当作永远,把永远变为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一分钟。 (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昭遐] 标签:幸福 王晓燕 层次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