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全国许多地方,“送钟”成了一大禁忌。如果你到网上咨询一下“送钟”的事儿,就会有一大批帖子告诉你,送钟暗喻“送终”,万万送不得。更有甚者以误传误,不少人以为钟也是个不吉利的东西。其实历史上的钟从来就是祥瑞的象征、皇室的最爱,如此文字上的牵强附会实在是令人扼腕。
光绪大婚图局部 在浩浩荡荡的运送嫁妆队伍里(此图中部方框处)可看到4台大型自鸣钟
被误解的“送钟”
送礼送棺材可以,送钟却万万不行。这个荒唐规则的形成根源出自于国人讲究谐音的传统。从明代朱洪武到清代康雍乾的“文字狱”中好多冤案都是谐音惹的祸。 但是送钟的禁忌远没有那么早,回想一下,真正流行起来大约是改革开放以后,南风北上,讲吉利、讨口彩形成风气,凡字讲谐音,“八”等于“发”,“四”等于 “死”,“钟”因与“终”同音也受牵连。更因为家喻户晓的一个相声小段,为造噱头将送钟隐喻为“送终”,从而使“送钟”之说在笑声中深入人心。
钟被无知与偏见给染上不吉不祥的色彩实在很冤。在我们古老国度里,从根儿上讲,钟从来都是福祉、富裕、吉祥、兴盛的象征。最初的钟是青铜铸造的乐器和礼 器,“钟鸣鼎食”即王公贵族富贵荣华的写照。巨型铸铜钟则被视为皇权君威的象征,如唐代长安城景龙观内的“景云钟”、明代北京大钟寺内的“永乐大钟”。钟 是佛家修道必不可少的法器,钟声是德音,“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钟声也是福音,能祈福纳寿、驱邪祛病。后来钟又被作为报时工具,通过晨钟 暮鼓向百姓报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计时工具的国家之一,从张衡浑仪到水运 仪象台等等,中国计时机械的发明领先欧洲几百年,但到了明初之后就停滞不前。欧洲人在中国发明的启示下完成了向机械钟的跨越,新诞生的发条机械钟又适逢文 艺复兴时期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的繁荣,制钟技术与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便产生了各种艺术摆钟和玩偶钟,成为宫廷王室贵族奢侈享受的玩物和饰品。16世纪末 欧洲机械钟传入中国后,我们的先人将这个叮当响的洋玩意Clock意译成中文时,对应了同样具有报时功能的“钟”这个词。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中西合璧八仙水法转花钟
西方传教士是“送钟”的始作俑者
1580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向两广总督及其他官员赠送自鸣钟,从而获得了传教的合法化。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两台自 鸣钟,得到了让其留住中国的“恩准”,也开了向中国皇帝“送钟”的先河,清朝入关首任皇帝顺治 就欣然接受了德国传教士“送钟”;康熙多次接受前来朝贺的俄国使臣“送钟”;乾隆皇帝大寿时,英、俄等国使节的祝寿贺礼均为自鸣钟;这些皇帝对钟无一不是 爱不释手。为了方便给清朝皇帝“送钟”,有的外国使馆索性在广州建立自鸣钟组装厂。看到皇帝老子如此爱好钟表,投其所好的广东地方官员借地利之便大量购进 洋钟,进而设立作坊组织能工巧匠仿制洋钟,作为进献皇帝的贡品,从而产生了著名的“广钟”。
但那时候的“送钟”不但没惹出任何麻烦, 反而是让“送钟”者都达到了目的。要知道,康熙祖孙三代当年搞“文字狱”一脉相承,搞得鸡飞狗跳人人自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即被认为是诽谤 皇帝,以致已故作者被剖棺剉尸,其家人全部处斩。然而这爷仨从来没怪罪给他们“送钟”的洋人或臣属是在给皇帝“送终”。多少年后,独揽皇权的慈禧庆寿时也 有人给她“送钟”,也没见专横跋扈的西太后为影射给她“送终”砍谁的脑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杜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