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镀金的奥斯卡
2010年04月12日 18:14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从一个哪怕是远在中国的影迷、影评人、一个从事电影报道的媒体人的角度来看,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名单的“五进十”变革,一个最实际的变化可能是:详细预测谁是最佳影片的版面需要更大了,盘点提名名单的电视节目需要更长了。提名数量上的增长,直接催生了这一结果。这正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想要获得效果,让奥斯卡来得更热闹一些:让更多影迷关心小金人的去向,让更多观众收看颁奖晚会。

所有的变革背后,都藏有危机的影子,奥斯卡也不例外。先是美国编剧工会大罢工、再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奥斯卡的颁奖礼一年比一年强颜欢笑。与之相应的是好莱坞在开始从50%的全球市场占有率(2001年)逐年下滑,许多国家的本土电影逐渐收复失地。所以对于奥斯卡来讲,既有美国电影工业占有率滑坡、创造力匮乏的远虑;更有收视率下降、观众老龄化倾向的近忧。

去年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后,最让年轻影迷愤怒的是,《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与《瓦力》(WALL•E)这两部作品的双双落选。而今年这个遗憾由于游戏规则的改变,在《第九区》(District 9)和《飞屋环游记》(UP)两部影片上得以弥补了这一失误。很显然如果不变革这两部粉丝很多的电影将被拒之门外,它们只能在颁发某个非重要奖项时一闪而过。奥斯卡的如意算盘是,这一措施可以既支持了创作者、又吸引了年轻人。由此看来,原先以“简单多数制”的“五选一”,被如今“名次投票制”的“十选一”替代是件皆大欢喜的事。起码它显示了更公平的“民意”。本身由5000多个学院会员投票决选出的最佳影片,现在要让绝大多数人“不讨厌”这部最佳影片——毕竟,按照规则,该片肯定是多数人选票上名列前茅者。

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这个趋于中庸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让更多影片增加了曝光率,另外也可能刺激颁奖典礼的收视率;但大多数评论者并不认为它有任何实际意义,哪怕只是在评奖环节。因为所有人都认定今年是《阿凡达》(Avatar)和《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的对决,而卡麦隆和凯瑟琳·毕格罗的前夫妻身份,一定让学院委员们窃喜不已,媒体们为了这个无聊的话题已经做足文章了。无论是谁获得最后胜利,摄影机都将牢牢对准另一位的面孔,这是多么戏剧性的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场景。所以,有人认为奥斯卡不过是制造了一个“不确定在增加”的假象,甚至没有更多戏剧性可能产生,因为显而易见,结果只是陪衬者从三位增加了几位。

激进的电影愤青声称,奥斯卡最佳影片在揭晓之前从来没有真正带有悬念;甚至宣布很少有哪年好莱坞能生产出10部可以称为最佳的电影。起码从近些年来看,这些观点并不为过。更多人早把今年的“十人大名单”,划分为“前五”和“后五”,而处于“后五”的《弱点》(The blind side)简直是“前五”的《真爱》(Precious)的陪衬。《弱点》的出现只不过起到加强女性观众的注意力,而没有任何竞争力。

我个人对奥斯卡既没有过度热衷的关心,也没有任何轻蔑的偏见,客观一些说,奥斯卡是对美国电影工业的一种保护和支持。今年这个颇有意味的变革举动,让人想起不太记得的1946年前奥斯卡的历史,在某段时期里,奥斯卡曾使用过“名次投票制”的“十选一”机制,他们太想表彰更多本国电影了,但历史已然证明那段时期被提名的多数电影已经被观众遗忘。奥斯卡的走回头路看起来是不得已的选择,它首先要将自己置于安全的位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