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考出来的吗? 我们要给孩子什么样的音乐教育
2010年04月12日 18:21 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音乐儿童加入考级大军,仅笔者所在的上海音乐学院, 2009年就有21000多名孩子参加了音乐考级。随着这么多的孩童参加音乐考级,音乐普及教育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考级以及通过考级表现出来的音乐普及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的考级门类齐全,几乎囊括所有器乐,但参加考级的主要是钢琴考生。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弹钢琴。孩子适合学什么乐器,是音乐老师难以判断的,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内向,富有幻想气质,也许适合抒情性的旋律乐器,比如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等;有些动手能力强,有组织才能,或和声感知力强的,也许适合弹钢琴;精力旺盛的小男孩可能喜欢吹小号和萨克斯;小女孩也许更喜欢打扮成芭比娃娃唱歌跳芭蕾;有些孩子唱歌走调,但是节奏感很好,也许可以来学打击乐;有些孩子天生听觉很好,可以学习自己控制音高的弦乐器或者学习作曲等等。像铁玉兰乐队的著名主音吉他手高天就曾说起过,小时候学过钢琴,却怎么都不爱弹也弹不好,可是有一天一拿起吉他,就立刻找到了感觉,怎么拨都很顺手。

然后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学习乐器的成败关键在于练习。大部分的器乐练习都是枯燥的,需要很多耐心。不能指望孩子天生喜欢练琴。枯燥的演奏法练习贻误也折磨孩子,不但会造成错误的演奏习惯,也会令孩子们对音乐产生误解,这几乎是音乐普及教育中最严重最糟糕的问题,也是难题。我们不是在教弹奏法,而是让孩子通过乐器来触及音乐。每一个乐句,每一个乐旨,都有表情,有语意。演奏,其实也是聆听,聆听手中乐器发声的微妙差异,也聆听自己内心与音乐产生的共鸣。演奏法不过是为音乐而生,每一种演奏技法都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音乐效果。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音乐体验,然后为他们的练习树立挑战,树立音乐表达上的目标,体会演奏法的不同所造成音乐表达上的优劣,培养追求完美的精神。这样,孩子们自然会集中精神,并尝试以多次练习奏出优美的乐音。也许这样,他们才会爱上弹奏,爱上付出努力所收获的成就感。当然更不能忘了,初级音乐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兴趣与挖掘潜能,而不是灌输演奏法。乐器教学可以模拟孩子们学习语言、日常行为等等天然途径,以模仿肢体动作等更天然更放松的方式,令教学更人性化,也更符合孩童的成长规律。

音乐教育的民族性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作曲家瞿小松曾反复强调,中国的作曲家不要被西方的音乐思维干扰。瞿小松的话虽是针对职业音乐家说的,但对于初级的音乐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选用中国传统乐曲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必然,只有中国人演奏中国乐曲才能找到感觉。就算老外再怎么热爱《梁祝》,他们演奏的《梁祝》也是怎么听怎么别扭。我们完全应该推广中国乐曲,比如陈怡的《猜调》、朱晓宇的《京剧印象》、赵晓生的中国式钢琴练习曲《滇湖琴声》,王建中的大量钢琴改编曲,还有林华为他的孩子写的小赋格曲等等,都是集合了童趣、民族遗产与现代性的优秀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时尚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妆点资讯此版块内容由妆点网提供
博客论坛